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随班就读工作,20世纪80年代就在普通学校开设辅读班推进随班就读。2003年,被授予“全国残疾儿童少年支持保障实验区”。2015年,在南京市率先成立“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同年,在南京市教育局领导下,参与南京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实验,并申报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区域随班就读制度建设与管理研究”,在区域随班就读制度建设上进行系统思考与深入探索。全区越来越多的普通教育工作者领会到随班就读政策背后的价值立意,开始关注、理解、研究特殊学生的成长需求;越来越多的普通学校主动为特殊学生敞开大门,主动融入对特殊学生的协同研究中来;越来越多的普通学生善意地与特殊学生交往、交流、交心,形成了“特而有教,殊途同归”的智慧而温暖的教育生态。截至2020年12月,全区随班就读学生182名,建有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37个,在招收随班就读学生的53所学校中,有11所学校成功创建南京市融合教育示范学校,有19所南京市随班就读实验学校,每所随班就读学校均配有专职(或兼职)资源教师,每所实验校均建有资源教室。
一、加强领导,协同发力:成立一个领导小组
为保障每一名特殊儿童都能够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秦淮区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随班就读管理模式,力争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区域全覆盖,特殊教育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018年以来,在区政府的领导下,秦淮区出台了一系列随班就读政策性文件,如《秦淮区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秦淮区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的实施办法》《关于成立秦淮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通知》等。根据区政府统一部署,到2020年全区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分类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教育,对于有学习意愿、具备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8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率达到99%以上,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的少年高中阶段受教育率达到85%以上,其他类型残疾少年高中阶段受教育率达到80%以上。
秦淮区组建了区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区长任组长,区教育局、财政局、残联等部门领导为组员,加强全区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组员所在的政府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密切配合,从各条口推进随班就读制度建设。例如:区教育局统筹指导和管理随班就读工作,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按分工履职尽责,推进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随班就读工作实验研究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随班就读资源中心、资源教室和师资队伍等建设标准和工作机制,不断提升随班就读质量水平。区财政局加强对随班就读工作的财政经费投入,安排资金支持资源中心、资源教室建设,督促各校对随班就读工作的财政经费投入和规范使用。区卫健委做好特殊儿童少年的医学检测、筛查、残情鉴定和医疗工作,协同教育部门和残联建立特殊儿童少年信息平台和资料库。区残联会同教育、卫健、民政等部门做好特殊儿童少年筛查摸底工作,协助教育部门做好特殊儿童少年的入学安置、康复、毕业就业安置等服务,监测统计适龄特殊少年儿童的就学情况,积极推进、督促和维护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教育权益,协同卫健和教育部门做好特殊儿童少年信息平台和资料库建设,为有需要的特殊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助器具服务和支持。
在成立全区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秦淮区逐步完善由区政府办公室牵头、区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秦淮区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形成了具有秦淮特色的随班就读运行机制。一是多部门紧密协作机制。秦淮区定期召开随班就读多部门协调会议,会议一般由区教育局小教科牵头,区特教指导中心、区教师发展中心、区域随班就读学校的具体项目负责人参加。通过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及时化解。二是专家指导机制。成立秦淮区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邀请院校教授、省市教科研部门领导及专家等,前来指导全区随班就读政策制度的拟定,参与课堂教学研究、课题项目论证,为全区系统构建随班就读运行机制、高质量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评估安置机制。我们组建了区评鉴小组,由教育行政、教科研、特殊教育、普通教育、医学、康复、心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对特殊学生的障碍类别和程度进行评估鉴定,并提供康复与教育建议。我们从实际出发,研制了特殊学生“新生入学(园)前评估与鉴定的流程”与“在校(园)学生发现、评估与鉴定的流程”,时间一般安排在八九月份,由家长申请或任课教师提供名单,经学校审核后,再由指定医院进行鉴定,区特教指导中心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教育安置意见,合理安置在适宜学校就读。
秦淮区充分发挥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专业支持部门)和区教师发展中心(业务管理部门)作用。两者功能定位明确,工作职责分明。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责是为全区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为随班就读儿童提供各种教育教学、康复训练、功能性课程等专业资源;为随班就服务;制订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方案。区教师发展中心是区随班就读工作的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开展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研究,指导随班就读教师科学有效地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开展师资培训工作。
针对全区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求,我们构建了“市级—区级—校本”三级联动培训机制,进行分类培训。针对巡回指导教师,我们以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主,加强特殊教育专项技能训练,如儿童智力筛查测验、儿童绘人测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等评估工具的使用;针对资源教师,我们以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主,加强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实施与评估的培训;针对随班就读普通教师,我们以普通课程适宜性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为主,指导其参与校本研修、开展课题研究。持续分类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随班就读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整体提升区域随班就读工作水平提供了队伍保障。同时,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又促进了随班就读制度的进一步实施与落实。
为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求,秦淮区制定了《随班就读教学规程》,学校主管领导每学期组织召开个别化教育计划会议,带领各类教师按照规范程序,注重对个体的功能评估与学业评估,强调基于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课程调整与实施,推行发展性综合评价。在课程目标的制订中,着力于随班就读学生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使其初步掌握社会交往应具备的基础认知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基本实用技能,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交往态度。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强调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并对实施的情况进行评估。随班就读学生使用的教材与普通学生基本相同。对智力无障碍的学生,原则上不降低教学标准和要求;对于轻度智力障碍、发育迟缓及学习障碍的学生,则根据其学科发展的情况做出调适。教师针对每个随班就读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科特点,在各个教学环节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充分发挥资源教室的育人功能,遵循特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随班就读学生潜能开发、功能补偿的需求,为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康复和生活辅导提供全方位支持。
秦淮区不断优化随班就读工作激励机制,加强对随班就读工作的专项督导,成立了由区教育局牵头,主管科室具体负责,行政与专业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在评价考核过程中,我们强化随班就读过程性质量监测,强调考核评价的指导性功能,不仅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价考核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学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而且每三年一轮对随班就读工作成效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为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随班就读工作,我们制定了《秦淮区随班就读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并选取部分学校进行试点,就教师们最为关心的绩效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进行调研,明确了考核对象,并在考核内容中提出了具体的履职能力与要求。对于教育管理者,我们要求其组织制订和完善本校随班就读管理的各项制度、规划,定期召开学校随班就读工作会议,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测试认定工作,开展随班就读常规管理和研训工作;对于巡回指导教师,我们要求其配合相关教师分析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情况,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及实施,与随班就读教师共同研究并解决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中的困难和问题,为随班就读学生及其家长提供指导与服务,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方法居家训练;对于资源教师,我们要求其协助进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承担部分学生个别化教学任务,针对学生的特殊需要选择优质教学资源,自主开发个性化课程并进行教学。完善的督导评估体系有力促进了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广大教师融合教育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随班就读的制度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宏观的前瞻视野,还需要深度的实践创新。随着育人模式的转型与随班就读工作的瓶颈突围,只要我们聚心特殊儿童的成长,聚力教学方式的变革,聚集优质资源的合力,一定能迎来随班就读的敞亮境界与开阔地带。
原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2020年12月(总第398期),原标题为《制度创新:区域随班就读优质发展新动力——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随班就读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原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局长、中共南京市秦淮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庄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