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叁、方法
一、本研究的科普活动团队人员分为六组,透过小组脑力激荡,经过调整或改编自工作坊的科学活动,发展出适合残疾学生的动手做科学模组与学习单。
二、活动的进行采取教学站的协同教学模式进行,由本团队辅导人员分成六组,以教师跑站的分组学习站方式,进行各组学生的教学。为让老师教学有丰富的参考资源,本团队人员编拟2个科学史故事,及18个动手做科学的教学活动设计及学习单。并将培训工作坊中周建和教授所指导的各种科学活动概念,进行整理成讲义,做为教师手册的附录。
另外,为了让每位学生了解每天的课程安排及能有学习单可以回家和父母共同讨论,本研究也编制学生的活动手册。在活动进行时,以单张学习单让学生填写,手册则提供给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复习。
编制身心障碍学生科普活动设计学习单,由科普活动团队人员共同规划18 个动手做科学活动的内容设计,活动的模式以「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写一写」来规划,并根据残疾学生学习特性设计多元的学习单。
设计完成后,请周建和教授及一位科学教育学者进行审查,根据审查意见修正后,编制「101科普残疾学生FUN心玩科学教师手册」和「101科普残疾学生FUN心玩科学活动手册」。另外,活动结束后请家长及科普辅导团队人员,协助填写回馈单,做为了解本活动推动的成效,及做为未来举办科普活动的参考依据。
活动课程设计
本计划共设计2个科学史故事及18 个动手做科学活动,以科学家阿基米得的两则故事,说明浮力原理和光的折射原理在生活上的应用,18 个动手做的科学活动与其科学概念如下所示:
(1)彩绘不倒翁,主要概念为重心与平衡;
(2)跳豆精灵,主要概念为重心与惯性;
(3)超级平衡,主要概念为重心与平衡;
(4)色彩缤纷,主要概念为渗透、扩散;
(5)动画魔术,主要概念为残像和动画;
(6)动画影片,主要概念为残像和动画;
(7)摇钱卡,主要概念为视觉暂留;
(8)针筒空气枪,主要概念为气压和运动;
(9)跳舞瓶盖,主要概念为空气热胀;
(10)大象运球,主要概念为空气的流动;
(11)空气炮,主要概念为空气的流动;
(12)吹箭,主要概念为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13)玲珑鼓,主要概念为产生声音;
(14)气球传声筒,主要概念为声音传递;
(15)变色蛙鸣器,主要概念为声音与共鸣;
(16)惊喜杯,主要概念为空气的力量;
(17)特技转盘,主要概念为转动;
(18)创意魔球,主要概念为聚合物。
活动进行
身心障碍学生科普活动分高雄场及屏东场两梯次进行,共有77位学生参与本项活动,每场次活动进行两天,学生对参与活动都相当期待,因为在学校的课程中,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学习,且在动手做科学中学习,学生也乐在其中,学生都还会说:「老师,下次我还要再来参加」。
肆、研究结果
本研究旨在以动手做科学的科普活动,来提升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一、学生在动手做科学的探究表现
本活动包含2则科学史故事及18个动手做科学的活动,有些活动学习单中的问题只是要求学生将做出的成品贴上,有些只是要求学生做出科学现象,有些则是要求学生描述现象(例如,在「大象运球」的学习单有一题是「大象魔术师运的那颗球,在漂浮时有什么现象?」),
有些则是要求学生描述动作(例如,在「惊喜杯」的学习单有一题,是「在吹惊喜杯的时候,嘴巴要吹哪里?」),有些则是要求学生查看资料(例如,在「创意魔球」的学习单有一题是「请查看胶水的成分,是否有一种成分叫做聚乙烯?」)。
学生在涉及「改变某一变因」之探究表现中仅在「空气炮」活动单元,对于瓶口大小的改变,学生的探究表现及理解不佳,正确表现的人数约50%左右,此可能是因空气的行为涉及微观粒子的运动,学生不易从探究中有正确的表现和理解。
在其它的活动中,涉及「改变某一变因」之探究活动都是巨观的现象,学生较易从探究中有正确的表现和理解。
二、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本研究考虑残疾学生,对于科学兴趣量表填答的困难,改由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回馈问卷描述,及辅导团队在带领活动的过程对学生反应的观察,来描述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学生对课程的期待
学生会期待参与本科普活动,不仅期待参与活动,在活动的过程,学生也会期待每个活动能做出什么好玩的东西,对于自己完成的作品会不断尝试操作,表现出参与科学活动的热忱。
学生乐于分享自己的作品,持续不断尝试实验,促进提问的能力动手做科学,最主要的特点为器材容易取得且实验容易操作(周建与李舒婷,2003;刘启正,2005),学生自己动手做出科学现象,不仅获得成就感,也得到自信。
在活动的期间,学生除了展现积极的参与活动后还不断尝试实验,甚至和家人分享实验,提出问题,展现其对科学的兴趣。
学生从中学习科学知识、科学词汇,改变其对学校自然与生活科技课程的兴趣,残疾学生在学校很少参与科学的课程,纵使在普通班,老师上课的速度及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是很困难的(Polloway,Patton & Serna, 2008)。透过动手做科学的游戏活动,家长和辅导团队都认为可以学得科学名词,并且获得科学知识,甚至有家长提到学生参加动手做科学后,比较不抗拒学校的自然课程。
四、家长表示科普活动对于学生非常有意义,希望活动持续办理
多数家长表示,希望本活动持续办理,学生有很高的好奇心和兴趣,且每次活动时间可以加长,或者持续办理。
伍、结论
透过本研究之科普活动,我们不仅提供残疾学生参与科学课程的机会,也让他们透过动手做科学的过程喜爱科学,提升其兴趣与自信心,且学生在涉及「改变某一变因」之探究活动,亦有好的表现与理解,此结果说明了残疾学生在学习科学探究的可能性。
其次,对于职前或在职特教老师,也透过参与科普团队的培训及活动的带领,将活动中的专业成长转化成为实务智慧,家长也因此感受和残疾孩子有共同的话题可以促进他们的沟通,孩子参与活动提供给他们喘息时间,这是本研究推动科普活动的附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