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承接上篇>>>>>>>>)
三、成因
当儿童或青少年的情绪或行为发生障碍时,其可能出现的行为症状,原因很多,对情绪或行为的变化,每个人所形成的原因不同,而即使相同的症状,其背后产生的原因也可能不尽相同。故综合起来可分为生物和环境两方面的成因(游恒山译,2000;施显烇,1998):
(一)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会影响我们行为的很多层面,包括智力、气质、压力忍受性和适应能力。生物因素包括遗传、染色体异常、脑伤、生理疾病、营养不良和气质。
1、遗传
遗传的成因由两方面的资料可以证实,双胞胎的研究结果发现同卵双胞胎两人同时出现不专注、过动的问题比异卵双胞胎同时出现的机率较高;另一项研究证实则是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的父母或手足也有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儿童的比率比一般儿童高(洪俪瑜,1998)。
另外研究发现,情感性疾患或精神分裂症的父母,其子女发生重郁症、药物滥用、社会功能障碍、学校生活问题比其他健康父母的子女有较高发病的比率。在心理或行为的疾患,基因所涉及的影响通常不是一对或少数几对,反而不良的遗传影响通常是多数基因的共同运作,亦即透过许多基因以某种加添或互动的方式共同作用。一个人若继承大量不良的基因可能会导致脑部生化作用的失调,而容易导致行为障碍。
2、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在构造或数目上的异常与范围的畸形和行为有所关连。例如柯氏症候群则是男性染色体一种异常的结合,虽具有男性生殖器官,但缺乏生殖能力,比正常男性较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并容易产生性别认同溷淆的问题;而女性虽是两个X染色体,较不容易产生与性别有关的疾患,但有时会产生染色体不足或过多的情形,也会引起行为异常。男性则因为是单一的X染色体配对单一的Y染色体,因此任何一个染色体的缺陷都会造成麻烦。
3、脑伤
大脑主宰人类思考、行为与情绪的反应,研究上发现大脑皮质的功能会影响行为监控、大脑边缘系统的丘脑部分的病变会影响情绪的控制、扣带回和海马回部份的病变会影响人的攻击性,而且目前也发现忧郁症和强迫症有脑神经生理方面的异常现象,因此,脑部的损伤会造成行为或情绪的异常现象。脑部受伤可能因为怀孕期间不当的服用药物、生产时所造成的疏忽、早产、或是生产后婴儿阶段或后来的疾病或受伤等。
4、生理疾病
身体的伤害和疾病除了对生理有影响,个人也会因体力差而减低对环境压力的抗衡与调节,另外长期慢性疾病会因个人生活活动或机能的减低,而影响心情或对自己未来的希望,因而慢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现忧郁症的问题。
5、营养不良
食物的营养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脑部的成长,而且也是维持个体活动所需的养分,长期严重的营养缺乏或不均衡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或情绪表现,例如烟草酸和维生素B12的不足可能导致器质性脑性症候群,过多的糖份和食物导致学生过胖而容易影响学生的行动和体力。
6、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先天的行为反应倾向,是个体对内外在刺激反应的方式,气质并无好坏之分,重要的是父母可否顺应儿童的气质提供适当的教养方式。例如,面对一位反应强度较弱的儿童,父母若无法及时观察并顺应其需求,则可能造成幼儿的挫折或彼此关系的紧张。徐澄清(1999)依据美学者的气质理论将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分为难养、慢吞吞、中间偏难、中间偏易、以及好养型的孩子。
(二)环境因素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儿童在家庭中的主要照顾者,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关系,对子女未来的行为与情绪的表现有深远的影响。家庭的因素包括有家庭的结构异常,例如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复杂的家庭或是家庭几代唯一的男孩。
家庭的功能不彰,例如父母不睦、离婚、父或母亲长期分居、父母长期忙碌而疏忽督导等;父母的适应状况,例如父母酗酒或犯罪、长期失业等问题;或是管教方式,例如过度保护、溺爱,或是过度限制或要求,这些因素都容易让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给予不正常或创伤的经验,而影响日后人格与行为的表现。
2、学校方面
在学校方面,学习课程不适合学生的能力与兴趣或教师教学不适当,而可能导致学生学业上的挫折或失去学习兴趣或信心;或是学习压力或考试与竞争的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学生过度的焦虑,根据研究发现课业过重和考试压力等是学生最大的心理困扰来源。
此外,学校管理不当、期待不明确或不合理、或是制度无法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等,除了无法让学生建立一套被期待的行为规范外,还容易让学生与学校之间有隔阂,而降低学校教育对学生行为之约束力。
3、社会方面
在社会方面包括大众传播媒体的宣染,例如过度报导色情、暴力、犯罪细节或过多不当的节目;社区缺乏正当的活动场所、无法隔离不良的社会风气或不当的行业进驻等现象,会增加学生接触不良诱惑的机会,例如社会帮派侵入校园或是学校附近有色情行业或电动玩具店充斥等,这些大人的问题会让孩子在无法抵抗的状况下耳濡目染而受到不良的影响。
异常的行为或情绪问题非单一因素所致,前述的生物因素在遗传、脑伤、生理疾病、营养不良、气质可能造成行为或情绪的不良影响,但是这些生物上不利的因素并不一定直接造成情绪或心理上的疾患,因此,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决定个体心理疾患的出现与否,不良的生物条件必须配上加上环境因素的助长,才加剧行为的异常表现,换言之,不利的生物条件如果没有环境的配合,或是父母能因才施教,积极的预防性辅导,个体的行为或情绪异常的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
可惜的是,周围环境的家庭、学校或社会常忽略了潜在低抵抗力或高危险群的孩子,这些孩子对环境不利的刺激容易产生不适应的反应,长期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因而容易诱发父母或师长去处罚他或限制他,甚至失去耐性或产生敌意的态度,使得这些孩子在先天不足而后天也失调的状况下,加剧行为恶化循环。因此,严重情绪障碍的产生是各种成因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的。
四、特殊需求与辅导
(一)长期的阶段性辅导
由于多数严重情绪障碍的成因都是很多复杂的因素交互作用的,因此情障学生的特殊需求需要整合不同专业的合作,以及同时采用不同的有效策略;也因为情障的症状是长期持续的问题,因此,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也需要长期持续的提供,依据学生的问题严重程度,依据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长期的规划与提供各种有效的方法(洪俪瑜,1998)。
首先,可以根据程度采取密集的介入或藉助外在力量的控制方式,例如针对最紧急的问题, 提供环境改变或药物控制为短期目标。
其次,根据学生问题的改善,规划增加正向行为反应为中期目标,逐渐减少外力的帮助。
最后,为帮助学生可以独立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而针对个人长期性的需求而提供预防与成 长性的介入策略。
(二)有效的介入方法
1、药物治疗
很多「严重情绪障碍」的问题都可以被药物有效的控制,例如精神性疾患、忧郁症、焦虑症、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等,药物均能有效的控制症状,甚至可以改善,一般常用的药物包括中枢神经兴奋剂、抗精神病剂、抗郁剂、抗焦虑剂和抗躁剂。但由于每个人对于药物的代谢不同、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反应也不尽相同,所以,决定适当的剂量是药物治疗的关键因素,美华裔临床心理学家赖铭次(2000)建议儿童或青少年在下列四种情境应考虑用药:
(1)明显的心理疾患或精神状态显着出现异常现象者,例如精神分裂、忧郁症、强迫症、恐慌症或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等,药物治疗对上述症状均能有效控制。
(2)异常的行为可能伤害他人或自己时。
(3)不能克服现实的压力时。
(4)经长期心理治疗而显着成效者。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或心理谘商包括有个别或团体的方式进行,情障的症状虽然可以透过药物治疗,但其心理或行为的问题却常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才能有效的改善。赖铭次比喻药物有如跨洋旅行的交通工具,跨洋旅行需要飞机或轮船,有如心理疾患的治疗对药物的需求一样,但除了工具之外,也需要机长或舰长,而心理治疗就如同机长或舰长一样,可以让药物充分发挥预期的疗效(赖铭次,2000)。
3、亲职教育
情障学生的行为或情绪的异,常常需要家长在家里能配合运用有效的策略,尤其近年来的治疗趋势在训练父母当治疗代理人,以扩大治疗的成效,因此运用亲职教育让家长学习在家里如何配合运用有效的方法,例如台湾师大办理的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学生的 EQ 训练课程,邀请家长像参加儿童音乐班一样,在教室旁边观察教师的教学,并配合教师提供的作业在家里帮孩子练习这些与人互动的技巧(许尤芬,1999)。
因此,亲职教育主要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问题,帮助家长接纳孩子的不一样,以及学习有效的训练或处理的方式,家长的配合常会让很多问题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4、特殊教育
情障学生由于其学习和社会适应的困难,常易使得学生无法在普通教育环境获得应有的学习,甚至很多学生需要长时间在高度结构的教育环境重新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或建立新的经验。因此,他们需要特殊教育的服务帮助他们得以在学校教育获得正向的学习效果,特殊教育包括间接服务和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可以透过提供普通班教师咨询和普通班同侪的接纳课程,直接服务则由特教教师提供学生特教服务,包括提供补救教学、适应行为的训练、学习策略的训练等,本手册特邀请高雄市民族小学黄慈爱教师等人和台北市北投中学彭于峰教师等人,专文介绍他们学校的作法,由这两篇范例可以看到台湾特教教师如何在校内对情障学生提供的间接和直接服务的方式。上述各项有效介入方式,没有任何单一的治疗可以对「严重情绪障碍」学生完全有效的,唯有多种方式的配合以及长期的介入规划与执行才能见收成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