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我们希望透过以下的实例,让大家能掌握如何具体地实践及早识别、及早支援、全校参与、家校合作和跨界别协作这五个原则(注:这是香港政府推动融合教育所秉持的五个基本原则)。
全校参与
“全校参与”模式是指学校政策、文化与措施三方面互相配合,包含:全校共识、课程调适、教学调适、朋辈支援、教师协作、课堂管理、评估调适。
案例一
某一中学一名患有白化病的中六(相当于内地高三)学生双眼只馀一成视力,他曾就读心光学校(香港的特殊学校),并在香港中学文凭试夺得佳绩。学校与心光学校的协作包括 : 自学生于中二入学后,心光的支援导师每星期到校一次,针对其需要在学习上提供不少支援,例如训练学生使用放大镜、望远镜、平板电脑,提升阅读速度等。
学校也为学生提供不少测考调适措施,除放大试卷、加时、考试中途小休外,也善用学生打中文字速度佳的优点,安排学生在中文及通识科以电脑打字作答,帮助他克服书写中文字较慢的缺点。
学校亦尽力建立一个社群共融的校园文化,安排不少的全校性共融活动,如共融周、共融讲座、体验活动等,以培养全校学生的同理心,因此很多同学都乐意担任共融大使,协助这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
学校亦为学生委派一名个案辅导员,为其设计个别学习计划,跟进其学习进度,并与家长协作,培养学生追寻人生正向目标,努力不懈的精神。
此外,家人十分支持他,让他尝试感兴趣的活动,他还像一般青年打保龄球、踩单车及溜冰。他经常自我勉励,更寄语面对困难的人:「不要害怕前面阴影,因为你后面有阳光。」
案例二
一位小四学生在四岁时已被评定有自闭症特征;升上小学后于社交沟通、学习适应、情绪认知和调控方面更倍加困难。因此,学校拟订三层支援和家校合作的策略,于各层级设计相应的支援策略如视觉提示卡、情境解读故事、「情绪红绿灯」等,令学生掌握讨论、说话、情绪调控的技巧,提升其执行功能。
为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老师更邀请他于午间游戏时担任「小天使」,协助低年级的同学,从而令他掌握关爱别人和与人沟通的技巧。现在学生不但在执行功能、社交沟通和情绪调控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发现妈妈伤心时,还懂得予以安慰。
名词解释
三层支援模式
即使是同一类特殊教育需要,有关学生的支持需要和程度都不尽相同。学校应采用三层支持模式,并因应学生不同的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切的支持。
第一层支援:
及早识别,并透过优化课堂教学,及早照顾所有学生的不同学习及适应需要,包括有轻微或短暂学习或适应困难的学生。
第二层支援:
因应学生在一般课堂学习或日常生活需要展示的学习及/或社适技巧,安排额外支持/提供「增补」辅导予持续学习或适应困难的学生,例如小组学习、课后辅导和抽离式辅导等。
第三层支援:
学校需因应学生的个人学习目标,提供一对一的加强训练,并按学生的需要,在小组训练(第二层支援)反复练习及类化在第三层支持认识的技巧。
及早识别&及早支援
“及早识别”和“及早支援”是照顾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基本策略。
“及早识别”:卫生署和医院管理局(医管局)透过儿童发展监察计划,识别及诊断有发展障碍的学龄前儿童。
“及早支援”:教育局与社会福利署(社署)、卫生署和医管局的儿童体能智力测验服务设有协作机制,确保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由学前中心/幼儿园升读小学时,小学能及早知悉他们的特殊需要和提供支持。
案例
一位有深度听障学生的家长,安排他的女儿在接受耳蜗植入手术后,入读一所普通小学。
为了更有效地支援这位学生,教育局向学校提供了支援有听障的学生的策略及方法。学校安排该生坐在课室中较前的座位,老师在上课时使用无线传输系统,让她能更有效地聆听老师的讲解。
在教学方面,学校安排了科任老师与「听障学生增强支援服务」资源老师进行协作教学,巩固学生的学习;另外在辅导课时,资源老师会透过学习技巧训练,提升学生阅读及写作的能力。
学校除了在学习上为学生提供支援之外,亦透过社交技巧训练小组,协助她改善与同学的沟通问题。老师更安排她在午饭时间协助派饭,借此增加她与其他同学的接触和沟通。
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各种支援措施,有效地促进学生顺利地融合。学生的学习成绩亦渐有进步,而她的服务精神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亦受老师赞许。
家校合作
指学校和家长应了解彼此在推行融合教育上的角色及责任,并积极加强沟通和合作,以便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支持。
案例一
某小学的一名二年级学生被确诊患上焦虑症,他除了经常咬指甲和搣手指皮至流血,上课时亦时常表示肚子痛和希望早退。学校与专业人员和家长商讨后,调整了功课量,而家长亦调节了学生在家的温习时间表,让他有适当的休息和玩乐时间。
此外,学生因不谙英文和普通话而害怕上课,老师减少在课堂上抽问学生朗读课文。但为了协助学生参与课堂,老师鼓励家长在课本上标示出学生有信心的词语或段落,让老师可于课堂上邀请学生尝试朗读。
社交方面,老师特别安排几位同学于早会前或午息时与学生进行游戏,为学生建立朋友圈,减少学生在朋辈关系上不必要的担忧 (如是否受同学排挤)。
经过这些支援安排后,学生因焦虑而产生的身体不适很快得到了改善。
案例二
一所中学推行「SMS短讯服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连系。学校利用手提电话向家长传递紧急、突发及重要性事件讯息,例如紧急应变、恶劣天气下的应变措施、活动提示等,让家长可即时知悉学校的最新动向。该校更透过SMS短讯,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家长提供个别化的资讯及跟进建议,让家长能适时协助子女。
学校以「SMS短讯服务」作为与家长保持紧密沟通的渠道,实践沟通零障碍,成效显著,能够建立家校合作的良好关系。每一个通讯号码全年收费约为港币二十元。
案例三
一所学校组织了不同的支援小组如「伴读计划」小组、「小老师计划」小组、「大哥哥大姐姐计划」小组来支援一班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并训练家长义工,一起协助上述小组的运作。此举不但令学生对阅读渐感兴趣,亦提升了家校间的合作。
案例四
有一所小学为了帮助一位有过度活跃症的同学,校长经常与教师讨论及了解教师的期望,再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校方在学期初与学生签订行为合约,让家长知道学校对该生的适当期望,避免提出过高的要求;鼓励学生将功补过,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问题。在处理受袭学生家长的投诉时,校方为他们疏导情绪,引导家长从积极的一方面看到学生的进步。
跨界别协作
指不同学科、不同部门人员协调合作,共同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适切的受教育环境。
案例一
一位有听障的学生的家长感谢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 (统筹主任)和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师(支援老师)为其有听障的儿子提供的支援服务,包括在课堂上的支援及课后的辅导。统筹主任及支援老师不时审视该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与专业人士和督学商讨如何有效支援该学生,又因应学生的需要调整支援措施,妥善安排支援服务等。
在学校的适切支援和家长的配合下,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自信心均有明显改善。
案例二
一所小学安排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师与不同年级的中文科教师进行协作教学,以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及成绩稍逊学生在中文写作方面的学习。
案例三
一所中学取录较多有读写障碍的学生,学校为了及早支援学生的需要,特别安排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及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师与英文科科主任及教育心理学家跨专业合作为中一级英文科进行课程调适,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及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师在任教的中一英文课堂上运用共融支援策略及经剪裁的教材进行试教,并开放课堂让英文科教师及教育心理学家观课,支援组成员定期就着剪裁教材进行会议及检讨,以及适时收集各方意见。
内容摘选自:
《全校参与模式融合教育运作指南》
2020年11月更新版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