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谈及原原能留下来的原因,妈妈说除了少年宫特教部的老师有特教经验,还离不开另一群年轻人——课堂志愿者的支持。每当原原有了情绪问题,志愿者都会在一旁悉心安抚,辅助原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在广州,每年有1千多名这样的志愿者,为特殊孩子提供超过1万个小时的陪护服务。这一切,又要归功于广州少年宫,自从1998年,开设全国第一个“特殊儿童美术实验班”后,该项目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开设特殊教育部。
2011年,广州市少年宫在广州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每年为特殊孩子提供2000多个免费公益学位,涵盖美术、音乐、社交等70多个课程。
公益学位和志愿者们的陪护,不仅让特殊孩子家长们能在极端疲惫中缓口气,也为这些孩子打开了迈向正常童年的一扇窗。同时,跟特殊孩子的亲密接触,也让志愿者们对特殊儿童群体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将理解和宽容的种子散播于新一代大学生心中。
至少,他们不会再认为,“自闭症孩子很可怕,会打人。”
伴随着上班族匆匆回家的步伐,平日繁忙热闹的市中心写字楼开始归于沉寂,一旁的广州市少年宫却依旧灯火通明。
“最后,我们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天服务的感受吧。”“开心”“累并快乐着”“还行”“发现”“元气满满,孩子很好带”“撑了一下眼皮”“充实”……
少年宫二楼特殊教育部戏剧社交班的教室里,老师送走了今晚最后一批上课的孩子们,正与数十位课堂志愿者围坐在一起,热切地讨论着班里每个孩子的表现,分享今天的收获与感悟,以及下次课堂的安排。
讨论结束后,课堂志愿者们将赶往地铁站、公交站,回到各自的大学。
明天,后天,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数百名和他们一样的大学生,从不同的学校出发,来到广州市少年宫特殊孩子的课堂里,当一名陪读志愿者。
孩子们回家后,志愿者与老师一起分享
帮助特殊孩子成功上好一堂课,是少年宫招募课堂志愿者的初衷。
早在刚开办特殊孩子兴趣班时,特殊教育部老师们就发现,即使是有特教经验的老师也很难让班里近10位能力性格各异的特殊孩子认真听完一堂课,还需要安排一些有空余时间的老师或是家长在孩子身边陪读。
但随着孩子的增多,数量有限的老师已经远不能满足陪读要求。
同时,少年宫特殊教育部也发现家长陪读既增加了他们的辛苦,又很难把握辅助的度,时常急于让孩子完成任务而直接帮孩子做完。
恰巧当时不少大学生团队也联系到少年宫看是否能够来做一些社会实践。
2006年,广州市少年宫特殊教育部建部之时,特殊孩子课堂“陪读计划”应运而生,正式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一对多、二对一地陪伴、辅助特殊孩子们上美术、手工、音乐、疗育等课程。每次陪读时间为1-2个课时。
少年宫美术课堂上,每个孩子的旁边都有一个志愿者陪伴着
摘下有色眼镜,“他们也是普通小孩”
最早来少年宫服务的大学生队伍只有5-6支,服务人数也只有数十人。
但很快,少年宫需要陪读志愿者的消息在学生中间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加入进来,有的是因为教育专业相关,有的单纯想做公益,有的因为无事可做,有的是陪朋友一起来……
“特殊孩子是怎样一群人?”
大多数志愿者来陪读之前都是模糊的,或者听说过不少诸如“特殊孩子不理人,都会有攻击行为”的传闻,但他们真正接触之后,却发现有些不一样——
来自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红十字会的志愿者蔡诗慧说:“我之前还以为特殊孩子不会表达情感,但熟了之后他们可能会很粘你。一开始会看到他们不理会你,上课会注意力不集中,会失控乱跑,但相处久了会发现他们就是普通小孩一个。”
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刘湘琦一进大学,就跟着师兄师姐一起来了少年宫做志愿者,本来对特殊孩子并没有多少了解,甚至有些害怕的他,在接触了几次之后,便爱上了这个专业和这群孩子。
这样的发现不仅让他们一个学期又一个学期地坚持陪读,成为了志愿者的骨干力量,更让他们有了满满的力量去带动更多人来到特殊孩子身边。
诗慧与她陪读的其中一个孩子
到了2018年,服务于“陪读计划”的大学生队伍已达到20多支,每学期的服务总人数平均可达500人,每学期平均服务时长达6000余小时。
因为大学生存在着较强的周期性和流动性,周末生活也非常丰富,起初来服务的志愿者几乎一周换一批人。
但考虑到与特殊孩子建立关系需要时间,特殊教育部提出希望至少在一个月之内陪伴孩子的是同一位志愿者。保证陪伴孩子质量的同时,让更多人有机会加入进来,认识这个群体。
因此在每年参与陪读的近千名大学生中,有的来了一个月,有的一个学期,也有的一两年。
年轻志愿者,也经历了一场人生修炼
随着少年宫特殊教育部开设课程的增多,学位的增加(目前周末共有70多个课程,2000多个公益学位),需要的志愿者数量也在逐年上涨,如何使志愿者陪读“常规化”“专业化”“可延续”成了特殊教育部新的任务。
特殊教育部 “陪读计划”项目的负责社工莫穗贤(以下称莫姑娘)告诉大米和小米,“起初,我们并没有给陪读设置门槛,因为不希望别人认为接触特殊孩子是有条件的,所以只要有人有心来了就好。
随着志愿者接触的特殊孩子越多,他们也会产生一些困惑,会自发地觉得需要一些帮助,一些培训来更好地陪伴孩子。”
之后,社工莫姑娘针对课堂老师和大学生们分别做了志愿者陪读需求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重新梳理了整个志愿者陪读计划:
与各大高校建立起恒长的沟通机制,每学期开学有服务简介会,与各大高校沟通好需要志愿者的数量与分工;期末有服务总结会,各团队一起分享整个学期的服务情况。
各个学校的志愿者管理与招募工作由每个团队的队长统一负责,包括做好每批志愿者的传承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