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可能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一个个婚前原本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老父亲老母亲们被不听话的娃儿们逼成了十级“忍者”:当然除了忍下火气,最重要的还是提供合适引导,对于小龄孩子来说,不听话的表现可能会有:一.不会提要求,用哭闹“要挟”家长满足他们的欲望;2020年7月18日-19日,大米和小米“MI TALK”首场线下讲座,在郑州圆满落幕。其中,大米和小米综合能力学科督导王雪老师专门讨论了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小朋友为什么不听话以及如何解决。
大米和小米综合能力学科督导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特殊教育硕士
问题行为层出不穷
小朋友们经常会有不听话,哭闹等问题行为,在长期教学中,我观察发现,不少爸妈居家应对失当,浪费了教学机会。其实,当小朋友哭闹时,我们可以先来分析这些问题行为背后有何原因?然后思考可以借此教小朋友什么?带宝宝去超市购物时,TA走到冰柜旁就挪不动脚步,我们大人一心想着赶快买完东西回家,但宝宝坚持不走,甚至开始躺在地上哭了。①小朋友是因为患上自闭症而分外爱哭吗?去超市要哭,看到冰棍也要哭。②为什么教小朋友认知,他们怎么也学不好,哭闹没人教,他们却无师自通了?在我看来,首先,我们不能把孩子爱哭闹这件事简单归罪于患了自闭症。孩子不是爱哭闹,很可能是表达要求时,想“说”,却不会“说”,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起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常态模式。回到情景本身,小朋友在超市购物时,走到冰柜前,想吃冰淇淋,不会说便停在那不走了开始哭闹,我们作为爸妈可能就会猜测孩子是不是想吃冰淇淋,并从冰柜里拿出来一个冰淇淋放在购物车里,小朋友就停止哭闹跟我们回家了。
这一情景中也许小朋友是在使用自己的沟通方式——哭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冰淇淋。并且这将成为他们在沟通互动中积累到的成功经验一直使用下去。另外,小朋友在自然情景下无时无刻都学新东西,我们不需要刻意地要求他们小手放好,看黑板上课;或手把手教学,他们就能学到新知识。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干预教学。消退与代替方法理论
实例解析
哭闹背后必有原因,问题行为一般承担着某种功能,具体而言有以下4种:√ 获取物品;
√ 获取注意力;
√ 逃避活动或情景;
明确问题行为背后原因后,假如我们能够实现同样功能的替代行为,而且该方法是简洁有效的,那孩子自然会放弃哭闹等问题行为。不恰当行为的处理一般会涉及两个操作:“消退”和“代替方式”。消退就是原本可以得到强化的行为不再被强化了,例如小朋友哭闹就可以得到冰激凌,现在拿不到了。小朋友想用哭闹获取注意力时,我们减少在哭闹时的过度关注,小朋友用哭闹逃避任务,我们用合适的方式继续任务;让小朋友无法通过问题行为满足需求,教学就结束了吗?例如小朋友能够用“指一指”或语言要求物品时,我们立刻拿给他们,当小朋友能够用合理的方式告诉我们任务太难了,他做不了,不喜欢,或者他想等一下做,我们就帮他调整计划,规划日程。 如果能够帮小朋友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方式,我们就能提前规避很多问题行为的发生。PS. 教学不仅要结合情景还需要根据孩子个人情况调整,以下解析仅希望给家长提供解决思路,请大家灵活制定教学策略。小朋友和妈妈在一起玩小汽车,写作业的时间到了,妈妈说不玩了,小朋友倒地大哭,妈妈把小汽车还给他,他就停止了哭泣。相信各位学霸家长可以看出小朋友哭闹是为了获取物品——小汽车,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会他如何正确要求小汽车,如用肢体动作指一指;运用图片交互系统,向大人出示小汽车的卡片;发音;说出词语或短句“车”或“我要小汽车”等等。下午学习时间,妈妈让小朋友在课桌前做好,并拿出一本绘本,小朋友就哭了,从椅子上滑到地上,妈妈和孩子讲绘本很有趣,鼓励他尝试读一读,可小朋友还在哭。妈妈拿出绘本后,他从椅子滑到地面,我们可以发现他想逃走,逃避读绘本但不会正确表达拒绝,那我们就可以教他们摇摇头;摆摆手;或者说“不要”等方式来表达,我想要中断当前活动,希望离开。同时,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建立孩子读绘本的兴趣点。爸爸做饭时,听到客厅传来小朋友的哭声,当你马上跑了过去,孩子的哭声就停止了。小朋友明显是想要获取爸爸的注意力,我们可以教小朋友拍拍肩膀;拉拉衣服;或叫他人的名字或称谓来代替,然后再给予他关注。这其实属于自闭症小朋友的自我刺激行为,我们是否需要立即干预?这需要理性判断小朋友跑来跑去是否会对自己的人身安全造成危害,是否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正常学习生活,如果没有,那我们可以优先发现对小朋友影响更大的社交、认知、生活自理等技能,等时间允许,再去关注小朋友的自我刺激行为。
居家提要求训练
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每种行为的发生,必然有因有果。在ABA理论中,我们会用abc来描述行为的逻辑关系,以小朋友吃糖果为例:a .直接触发行为的前事:小朋友看到桌子上有糖果;
c .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小朋友得到了
居家干预中,教学要符合自然情景下的行为逻辑,有前事;行为完成紧跟结果,小朋友才能明白行为的意义,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我们继续结合生活常见情景来学习什么是符合自然逻辑的教学,大家也可以先不看我的分析,判断以下教学是否恰当。妈妈想要教小朋友认识笔,小朋友在玩小汽车,妈妈跑过去问“你要笔吗?”对小朋友来说,该教学行为没有前事,小朋友没有要笔的动机,这种教学并不符合行为逻辑。妈妈为了让小朋友学习刷牙,对小朋友说,你刷完牙,我就带你去动物园玩,小朋友刷完牙后,妈妈夸TA做得很棒。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够恰当,在生活中,一个行为发生后自然就会紧跟结果,以刷牙为例,按照生活逻辑,我们起床后自然就要清洁牙齿然后吃饭。刷牙教学可以是:早上起床了,我们带着小朋友来到浴室,用任务分解的方式教小朋友刷牙步骤,结果就是:刷完牙就可以吃早饭了并表扬小朋友刷牙的行为。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有符合小朋友的动机的前事,其次让自然情景下行为导致的结果,顺理成章地强化前面的行为。下午茶时间到了,我们可以拿出两种小朋友放在小朋友面前,让小朋友通过指一指的方式,自行选择。在吃下午茶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自然嵌合其他教学目标:我们可以观察小朋友能打开点心包装,如果不能,我们可以教TA求助;等小朋友吃得有些饱了,我们可以教TA分享,问他能不能给妈妈一块;以上种种教学,都是在抓住小朋友动机的情况下,在一个自然情景下,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设计的,这样的教学才恰当。爸爸妈妈在家里教小朋友要求注意力时,可以先和陪他们玩游戏,玩得很开心时,突然动作明显地去做其他事,例如去打电话,让小朋友感受到大人离开后的不同,他们自然有动机获取大人注意力,以继续当下活动,这时,可以有第三方辅助小朋友用恰当方式要求大人的注意力,如拉拉衣服,拍拍肩膀。①跟随小朋友动机,制造障碍,可以创造更多提要求机会。选择小朋友想要的玩具或食物,注意不要给与过多一次性让TA满足,例如,把他们喜欢的糖果放在透明玻璃瓶,拧紧;将玩具放在他们看得到够不着的高处,等待他们请求帮助;②提要求训练一定要个性化,跟着小朋友能力成长不断变化我们小朋友正确提要求,那么就要考虑他们目前语言表达能力水平,结合同年龄孩子能力,思考恰当的表达方式。如果小朋友年龄在2岁以下,几乎没有口语,假如他们能够用手指,我们就立刻给他们所需的物品;如果小朋友只能牙牙学语,为了强化他们发更多音,只要他们发音提要求,我们就可以满足;随后我们根据小朋友喜好,引导他们发出物品名称的音或近似音,如果他们喜欢娃娃,就可以教“娃”,如果喜欢玩泡泡水,可以教“泡”;初学阶段小朋友发音不准确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在将要物品给他们时,重新说一次正确发音,我们要强化他们的表达需求的意图、行为,不必强求沟通能力高低。如果小朋友已经能准确说出物品名称,我们就可以教他们说短语、学习说简单句,学习形容词,征询语气......一步一步提升小朋友能力。他们要物品给物品,要求注意力给予注意力;表达拒绝,我们就终止当下活动;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强化;如果小朋友动机不足,很少提要求,教学机会不够,我们再适当增加额外的强化,如夸奖,拥抱等等。强化一定要及时,在教学初期,每次小朋友提要求,我们都要持续强化,直到小朋友熟练掌握教学行为后,再调整强化强度以及程度。首先,过多的管束可能会导致小朋友出现逃避行为,小朋友开开心心地玩小汽车,我们却总是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要这样,要那样,那小朋友难免会有抵触情绪,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规避;如果小朋友仅仅是觉得无聊,逃避活动,例如不想玩小汽车时,我们可以教他说“我要换一个”;如果小朋友是不喜欢当下活动,我们要鼓励他们说出喜欢的代替活动;如果小朋友没有动机做任何事情,只是反反复复说,我不要,我不想,我们需要教会小朋友说“我累了”来描述客观事实;如果任务超出小朋友的理解范围导致其出现逃避行为,我们就要教他们说“太难了”或者“爸爸、妈妈,教我,一起做”。只是否定小朋友的行为与需求,没有提供代替方案,也可能引起小朋友逃避,例如小朋友的玩具掉到马路中间了,他想要冲到马路中间捡回,我们一定要制止,同时告诉他们,当车过去了以后,妈妈或爸爸会帮你去捡回来。等捡回玩具时还可以夸奖小朋友说你等得很好,你有等妈妈或爸爸把小车拿回来,强化小朋友的等待行为。⑤注意教学情境和形式一定要多样化,要符合小朋友的动机,避免形成固定模式。例如,妈妈在教小朋友提要求时,每次都把东西放在衣架上,今天是娃娃,明天是泡泡水,长此以往小朋友学到的可能不是提要求,而是每次有想要的东西,就去衣架旁寻找。提要求的教学暂时就到这里了,大家记得要把所学内容教给爷爷奶奶等在家庭生态环境中的每一位成员,避免小朋友投机取巧,在爸妈面前乖乖恰当提要求,在爷爷奶奶面前就选择了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