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确实,让孤独症孩子开口说话,是我们为人父母者日思夜盼的大事,毕竟孩子能用语言提要求了,全家人的生活质量都能跨上一个大台阶。
当时是夏天,孩子身上被蚊子咬了不少包,我每天会给他在蚊子包上抹好几次清凉油,还一边抹一边在他身边叨叨:“抹抹,抹抹……”。期间我还会用清凉油把他的眼神吸引过来,让他看着我的嘴巴,用夸张的嘴型对他说“抹”,然后停下来等着,盼着他能跟着模仿。然鹅,现实总是过于骨感,好几个星期过去了,孩子始终一脸冷漠,没有对我的努力做出任何回应。
有一天,我在扫地,孩子独自坐在垫子上,一边玩一边挠腿上的包,我恍然间听到他模模糊糊地咕哝了一句:“抹抹”,我立刻跳起来,扔掉扫帚,抓起清凉油,冲到他身边,举着就对他说:“看,抹抹!”然后屁颠屁颠地打开盖子,帮他抹起来,还祥林嫂般地告诉他:“你说抹抹了,好棒啊!”儿子高冷地瞄了我一眼,貌似对我笑到流泪的谄媚样子充满了不屑,可我还是乐不可支,幻想着新世界的大门开启在即。
从那次之后,每隔一两天我就能听到他说“抹抹”了,而且发音越来越清晰,声音越来越响亮,而我每次都忙不迭地飞去给他抹清凉油。没多久,他就尝到了语言的甜头,开始学着用“泡泡”、“抱”等好几个词来提要求了。再加上我们当时一直坚持在做认知、学业、语言等多方面的练习,在各路“合围”下,孩子的口语很快就扩展到了两个字、三个字、直到简单的整句话。老母亲我心头的大石也好歹能稍微落一落了。
2、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双唇音是较容易引导的音
我们的成功经验,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按照汉语的发音特点,“抹”和“马”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恰好是两个很容易发音的字。“m”是双唇音,家长的示范动作很容易被孩子观察到,对口腔的敏感度和肌肉的灵活度要求也不算高,“o”和“a”也是单音节的韵母,很容易发出来。
当然,更关键的是孩子对说出这两个字有很强的动机:“抹”的动机来自移除“痒”这个厌恶刺激,“马”则来自“玩木马”这个强化物。而早期,桔子经常反复教孩子说“妈妈”,效果就没有这么好,因为妈妈对自闭症孩子来说,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
同理,b,p开头的汉字也是相对比较好引导的,而g,k,h 这类的舌根音,对一部分舌根敏感度偏高或者舌根部灵活度不足的孩子来说就很难;d,t,zh,r 等舌尖音,对舌尖灵活度不够的孩子来说也很难。进一步来说,单音节的词如“抹(m-o)”,发音就相对简单;而多音节的词,如“转(zh-u-an)”“光(g-u-ang)”发音难度就会高一点。桔子见过一个老师,发现孩子喜欢出租车,一上来就反复教孩子用“出租车”来提要求,很久很久都无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词太难了,对于常年不说话的孩子来讲,对口腔肌肉和动作的要求太高了。
也有的孩子口肌并没什么问题,但是教的时候没有结合动机和认知开展教学,导致孩子仿说很溜,但是渐渐发现说的都是无意义的自言自语,和现实基本挂不上钩。导致虽然会说了,但麻烦更多了。
3、举个栗子,给你更多启发
由于桔子对m音有着独特的好感和情结,今天就准备把《ALSOABA语言训练绘本 Level 1》系列教具中的《小猫咪咪和妈妈——声母m的语言训练手册》献祭出来,将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掰开了揉碎了,公开贴一部分出来给大家参考(鸡腿可能要被老板扣了),希望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启发。
1. 语音故事——把发音编进故事里,提供密集的语音输入
2. 家庭作业——配合每页故事,提供教学目标的参考建议
3. 口肌训练——为发音打好生理基础
4. 仿说训练——塑造提要求和命名的语言行为
5. 认知训练——通过图片建立口语和事物的关联刺激
6. 游戏训练——设计亲子游戏,建立说话的动机
7. 模仿训练——练习大动作模仿,为语言模仿打基础
8. 精细训练——通过手部精细促进大脑发展,带动口部精细发育
9. 配对训练——通过视觉配对,加深对语音故事的印象
在这本语音故事中,有很多以声母m开头的常用词被编进了故事里,并且根据单韵母和复韵母做了难度区分,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有意地对目标音适当加重语气。
为了适应能力较低的孩子,语音故事控制在10页左右,而且大量采用结构化的句子,将同一个句式多次重复,来吸引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是的,小朋友们就是天然地对重复的内容很着迷),再加上色彩鲜艳、主题突出的插画,对孩子的吸引力会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