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唱歌、跳舞,画画、剪纸……在莞城中心幼儿园的课堂上,小志(化名)看上去,与其他孩子并没有差异。
事实上,小志是轻度语言障碍伴孤独症患者。2021年,莞城中心幼儿园根据《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成立学前融合教育班,并接收了包括小志在内的三位特殊需要儿童(下称“特需儿童”)。如今大半年过去了,小志的进步非常明显。
“现在小志会跟老师、同学们打招呼,也会主动找小朋友玩,还能上台表演……”班主任李少芳欣慰地说。
特需学生进入普通班级,个性化教育出成效
去年9月,小志来到莞城中心幼儿园,成为小班的新生。“他刚到班里时,不愿意说话,不喜欢交往,喜欢自己走来走去、看着风扇发呆。”李少芳说。
作为东莞市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的首批种子教师,为了帮助小志更好地融入班级,李少芳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在开学前我就知道班里会有1名特需儿童,所以假期就针对性地查阅了各种孤独症相关的资料。”
小志上的是半日制班,即半天幼儿园+半天康复中心。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可以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玩耍,老师则会记录他的每日表现情况,严格落实“每周一研”“一人一案”,为实现精准帮助提供参考依据。
在李少芳看来,小志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在普通幼儿园中接受教育,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帮助。此外,对于其他小朋友而言,与小志相处的过程,也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爱与付出的含义,懂得更加尊重他人。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每一个人也都需要融合,社会才会更和谐。”李少芳说。
结对共建,“送教上门”创造新可能
如同小志一般,对于障碍程度较轻或中等,且认知理解能力较强、常规方面较好的孩子而言,进入普通班级学习是不错的选择。但针对障碍程度较高的学生,则需要“送教上门”。
“自2016年开始,我们就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学前教育需要。2018年,我们主动找到东莞市新华南关爱中心,希望与其建立‘结对共建’关系。”莞城中心幼儿园园长罗润娣介绍,针对“上门送教”的情形,学校积极组织老师走进关爱中心为小朋友上课,这不仅给特需孩子们带来了更多学习的机会,还能为机构老师、家长们带来新的教育启发。
例如,刚到关爱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时,机构老师曾因害怕小朋友受伤,就限制他们使用笔、剪刀。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老师们发现,原来特需孩子们也有强烈的创作欲望。他们拿到剪刀、卡纸、绘画本等,都会积极动起手来创作,效果很好。
除了“送教上门”,对于这些轻度、中度障碍的特需孩子,相关机构还定期开展幼儿园开放日,带领他们走进普通幼儿园学习。
“希望将融合教育的理念带给更多幼儿园。”2019年,作为莞城学前教育协会会长的罗润娣向莞城其他23所幼儿园发出邀请,且很快便收到了答复。“希望大家可以积极加入到融合教育大家庭,为特需孩子带去爱和关怀。”
建立特殊教育评价体系,融合教育更温度
孩子在完成学前教育后,是否可以到普通小学上课?如何才能学会独立、融入班级?
为了更好地帮助特需儿童进入普通小学,从去年开始,莞城中心幼儿园专门成立了融合教育项目小组,责任分明高效落实各项工作。
此外,为了保证融合教育的有效实施,莞城中心幼儿园还制定了《融合教育评价方案》,针对特需儿童进行多角度的动态发展评价。基于此,不仅可以直观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能帮助老师开展个性化指导。
近日,“东莞学前融合教育推广支持计划工作汇报会暨2022年融合教育研讨会”举行,莞城中心幼儿园被授予“2021年学前融合教育宣传工作优秀奖”。罗润娣表示,每一次荣誉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希望有更多幼儿园加入到学前融合教育的队伍,用融合教育的方法让孩子们看到世界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