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我们常常听到家长对于孩子呼名不应有不同的声音:
“他是不是听力有问题啊?怎么经常喊都听不到?每次都要很大声才理你。”
“他其实都有在听,只是不想理你,所以才不应答。”
「呼名不应」是自闭症孩子的一大特征,也是一直让家长困扰的一个难题。原因在于自闭症儿童在分辨和理解外界讯息时感到困难,大部分自闭症孩子的知觉处理是异常的,有些孩子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敏感,但有些孩子对外界刺激反应麻木, 或偏向使用某一感官去接触事物。
什么是知觉?知觉是指个体对外界的反应,通过感官获得讯息,再加上以往的经验,把感觉到的资料联系起来,从而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过程。人的感知觉主要分为: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及前庭平衡觉。
“呼名反应”是通过听觉作出反应。普通人听到别人喊自己的名字,根据以往对声音的记忆,甚至可以精确判断声音来源于哪一个人,然后转过身去寻找声音来源。但自闭症孩子常常忽略听觉刺激,或者是听到了声音但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要训练孩子的呼名反应,我们要将听觉刺激和反应链接起来,逐渐增加孩子对听觉刺激的反应,最后能准确的分辨听觉刺激。
第一步:培养孩子留意听觉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在训练前布置简单及安静的房间,有助儿童集中注意特定的刺激。若孩子一开始害怕某些声音,家长可选择儿童熟悉的比较容易接受的声音,音量不宜过大,待孩子接受了再逐渐增大音量。
活动步骤:
1、在儿童没有察觉时(避免视觉提示),家长拿一种乐器,在孩子旁边摇晃乐器发出声音。
2、 若儿童没有反应,则降低活动难度,在他面前晃动乐器(给予视觉辅助),提示孩子留意声音。
3、重复2步骤,并逐渐减少辅助。初期在孩子的面前晃动乐器,然后转移到在孩子身旁,最后转移到其背后晃动乐器。家长和孩子的距离由近到远。
4、当孩子转向声源时,立即给予强化物。
孩子呼名不应有可能是对于外界的反应麻木。首先我们要训练孩子留意听觉刺激的能力,等孩子能一听到乐器声就转向声源后,把晃动乐器改为说话声,在孩子进行活动时叫孩子的名字,培养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能转过身寻找声源的能力。
第二步:适当地回应听觉刺激
1、家长准备一个鼓,2个家长参与(如爸爸和妈妈)。
2、爸爸在孩子和妈妈面前打鼓,提示孩子留意鼓声。当孩子表现出兴趣时,妈妈示范听到鼓声,就拍拍手。爸爸下指令“听到鼓声,我们就要拍手一次”。若孩子不能正确回应,妈妈给予辅助。
3、重复练习多次,孩子能做出正确反应后,让孩子背向鼓而坐,每当听到鼓声,便拍手一次。
4、当孩子开始掌握后,减少辅助直到孩子能迅速回应声音。
当孩子熟悉上述活动后,增加活动难度,将活动改为“听到自己的名字要拍一次手”,孩子能够完成后进一步提升难度“听到自己的名字要回答‘哎’”。这个阶段的活动不仅要求孩子要留意声源,同时还要做出适当的回应。
第三步:分辨听觉刺激
前面两个步骤分别训练了孩子留意声音和对声音做出回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技能是要学会分辨听觉刺激,如老师在点名,这就要求孩子在当叫到自己的名字时孩子才可以做出回应,这就需要用到分辨听觉刺激的能力。家长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活动来训练孩子分辨能力。
活动一
将几把椅子围成一个圈,音乐响起时绕着椅子走,音乐停,马上坐下来。家长先示范,然后借助“走”和“停”的提示卡辅助孩子完成。孩子成功完成,家长给予强化。
活动二
播放儿歌《如果你感到开心你就拍拍手》,当儿歌里出现拍手时,家长示范拍手;当儿歌出现跺脚时,家长示范跺脚……待孩子慢慢熟悉后撤除示范辅助。当孩子能独立根据儿歌完成相应动作时,给予强化。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在认真听的同时还要分辨不同的声音刺激,从而作出不同的反应。当孩子能熟练掌握这类游戏时,家长可以把播放音乐更改为叫家人的名字和孩子的名字,要求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时停下手中的活动,并作出适当的回应。
由于自闭症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及人物敏感度较低,故在生活中可以多作环境的突然改变,以加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和应对环境改变后的回应,如:听儿歌时突然按暂停键、吃饭时爸爸故意咳嗽等。同时,在生活中多引导孩子留意周围的环境,如超市的广播,东西掉落地板的声音等等。呼名反应是社交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技能,改善孩子应答能力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