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教会孩子如何控制冲动行为
自幼训练孩子控制情绪
所谓“Trouble two”一般指幼儿第一反抗期表现,2-6岁幼儿自我意识增强而实际能力有限,故此容易遭受挫败而发脾气和哭闹。父母理应从此阶段开始训练孩子学会控制发脾气,如孩子无理取闹时用缓和而坚定的口气引导孩子,乱发脾气不会得到任何满足,无须讲大道理而要就事论事,讲大道理更会增加孩子的愤怒感。
在日常行为中让孩子逐渐体验到自己的愤怒情绪并不会得到好的结果,同时慢慢引导孩子体会到,只有用适当的方式才可实现满足需求,同时获得愉悦感。
养育中忽略儿童正当的情绪反应、或一味姑息纵容孩子的无理需求、骄纵溺爱、无视孩子的霸道行为等都是导致儿童容易发脾气的重要原因。父母/祖父母在公共场合当着孩子与他人争吵,甚至攻击他人等行为最容易形成示范效应,目睹的孩子也特别容易养成冲动攻击行为。
当然,父母也可通过适当的忽视或转移注意力来让孩子的愤怒情绪得到一定宣泄,“以怒治怒”或讲大道理往往会适得其反。父母也应反思自己在家是否容易发脾气、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或说到做不到等说话不算数的行为?
记住
要孩子脾气好,父母首先得自己脾气好。因为,有冲动攻击习惯的孩子通常来自于暴力倾向(包括言语暴力)的家庭。
实施青少年生活技能发展训练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青少年指导机构,可通过沟通、同理心(同情理解他人)、自信等的方式来指导易怒冲动的青少年接受情绪控制训练。
事先都会设置一种模拟情景,当触发孩子的冲动行为时,其核心思想首先是训练孩子愤怒冲动来临时学会如何控制和放松自己,接着让他识别愤怒和放松情况下的自我感受,最后让孩子体验不同情绪处理带来的事情因果关系结局。让孩子真正体会到情绪管理后会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对以后的再犯更有控制效果。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通过更有趣的结构化方式呈现愤怒发作、指导控制、行为自我管理来增加孩子的参与度,如情景式的游戏程序,同时有家长或老师以及小伙伴们的“角色”扮演,其本意包含着“寓教于乐”的成分。对青少年而言,团体治疗是一种有效形式,因为这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相似,这种情况可由专业心理辅导员指导实施。
教会写“愤怒日记”
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学生以上的孩子,通过写日记来了解自己的情绪,有可能成为学习如何处理愤怒的关键。
研究发现,有些易怒的青少年可通过写“愤怒日记”,描述个人体验的负面情绪。在回顾时看到自己的情感描述,可增加他对不同情绪的感受或是体验,从而减少了冲动和攻击性。他们或许能够悟到自己的愤怒是缘于什么事情,这个事情的愤怒处理会是什么结果,换个角度去处理又会是什么结果,最终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
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
鼓励和训练孩子平静或是舒适状态下想象愤怒情景,再进行深呼吸、肌肉放松、感受全身心放松后的舒适感,并通过自我暗示来化解自己的愤怒及其缘由;当然,起初通过专业治疗师进行阶段训练效果会更好,接着可自己回家慢慢重复训练。
这种方法类似“正念治疗技术”,通过冥想来感受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状态,自己身在哪里,暗示自己的冲动与愤怒只不过是个人思想产物,而非现实遇到的事情本身。
其实,这种方法更适合于成年人的冲动愤怒情绪管理,如容易生气的父母,或是易怒族。让当事人愤怒时闭目深呼吸1~2分钟~想象愤怒的原因~再等一等、缓一缓(延迟反应)~做出理性判断~解释理性处理的结果~学会愤怒时合理思考。
强调
由他人压迫性制止愤怒或是强压式的制怒都是不可取的做法,最终目标还是由当事人按其自己的方式来完成情绪控制。此话的另一层意思是,避免父母或是老师在孩子发怒时即刻用强制方法去制止他,否则无异于火上浇油。
孩子在“反抗期”阶段表现冲动与愤怒行为是普遍现象,适度的冲动和愤怒并无大碍,更无须一味地强制管控和打压,关键得看其程度如何。譬如冲动是否过于频繁、会否(是否)伤及自己或他人、是否有害公德和公众利益、有无其他心理行为问题的存在等。
冲动程度严重者不排除存在心理行为问题,对此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措施,如多动症、抽动症、情绪障碍、睡眠障碍、遭受虐待的儿童特别容易冲动和发脾气,这就得需要医学治疗的介入。父母不明就里一味简单粗暴的干涉、讲道理或不当处理,这有可能会加重孩子冲动行为的负面作用。
另外,青少年的冲动与愤怒管理并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得到解决,而且情绪管理的最佳实践是使用多种方法而不是单一技术,其中父母情绪的自我管控、积极配合孩子的情绪管理训练、勿急于求成都是干预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