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多数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很关心孩子专注力,或困惑这方面问题。那我们先了解什么是专注力呢?专注力,又称注意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对孩子来说,就是指他们能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孩子天生就有专注力,但更持久的专注力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保护出来的。孩子之所以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是因为感兴趣、对这件事情充满了探索的好奇心。试想下,我们成人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可以持续多久的专注呢?当孩子无法专注于某个事情,是因为没有能够产生支持他去投入到这个事情中的好奇心。这份好奇,已经在他的生命早期,被剥夺和破坏了,他自然也就无法产生专注的动力。
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只要让孩子定定心心地做完他感兴趣的事情,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说:“游戏就是儿童成长的全过程“。在孩子0-6岁的成长过程,孩子更多是依靠身体去游戏成长,而最好的游戏便是到大自然里去。大自然里不仅有丰富的游戏元素,更有众多孩子充满好奇的事物,比如一朵盛开的花儿,一个搬食物的蚂蚁或者一棵刚长出来的小草。
密歇根大学实验室曾做过一项关于专注力的研究,要求两组受试者每天在安娜堡市的商业中心,或在密歇根大学植物园散步50分钟。一周后,研究人员对受试者专注能力进行再次评估,发现在植物园散步的参与者,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了20%;而在商业中心散步的参与者则毫无提高。
为什么自然对专注力有益呢?
注意力恢复理论提供了一种解答:现代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需要我们极度的专注。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持续保持在一项任务上,而这会导致所谓的注意力疲劳。注意力疲劳会让我们看起来像是有暂时的多动症——我们会变得更冲动,更容易分心,更不能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恢复理论认为,缺少和大自然的接触会使我们的精神疲惫。
电子游戏会吸引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却没有给我们留下思考、沉淀和休息的空间。而流动的小溪,日落,风吹过树林的声音,会同样的吸引我们注意力,但这些自然环境带来的体验不会占据我们全部的注意力资源。我们还有足够的空间来呼吸和思考。这两者的结合也许就是为什么大自然对我们的精神健康如此有益。
那提升孩子专注力,把孩子带到自然就可以了吗?带孩子到大自然仅仅是开始,虽然大自然会吸引孩子注意力,但还需要我们家长的用心陪伴。
第一个用心:理解,让孩子放松,给孩子安全感
带孩子到大自然里玩了,就是让孩子放松的,不能还没到大自然就开始给孩子限定玩的时间,或者指定条条框框的规则,比如草地有虫子不能爬草地,泥巴脏不能玩等。有了这份理解,孩子也会放下紧张和焦虑。有了一份放松的状态,孩子才可能重拾对自然世界的好奇,专注于探索。
第二个用心:耐心,给孩子空间,不破坏孩子的专注
孩子在自然有了好奇,给他们自由探索和自己选择的空间,允许他们“不专注”地去做一些事情,也允许他们去专注在一些看上去有些幼稚的活动上。克制住自己想要去干涉、指责和敦促他们的冲动,就是在保护他们专注的好奇心。
如何做才不会打断孩子?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觉察,孩子是否正在专注于他/她所感兴趣的事情?当我们想要和孩子讲话、“引导”孩子去做一件我们认为有用的事,或是想要阻止孩子去做一件事情之前,先去思考一下:我们是否正在准备打断孩子目前所做的这件事情的投入状态?当孩子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去陪伴、观察、保护他们的安全,而不要去干涉、阻止和不必要的指导,就可以了。这样,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就会得到保护,专注力也就不会被破坏。
第三个用心:全心陪伴,与孩子共同探索,在自然深度游戏
前两个用心,理解与耐心,是我们让孩子保持专注力的前提,而如果要提升孩子专注力,则需要我们家长的深度陪伴了。把自己回归和孩子同龄的孩子,和孩子一样充满好奇的探索自然。约瑟夫·克奈尔在《深度自然游戏》书里说:“深度游戏对游戏对象会倾注更强的注意力”。当孩子全心投入游戏时,不再是被动的运用智力和知识,而是调动了全部的感知力、洞察力。孩子投入全部热情和动力去玩游戏,提升的不仅是专注力,还有洞察力、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