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 Disorder,ASD,也被译为自闭症)是于婴儿期起病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表现为情绪情感表达困难、社交互动障碍、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困难,以及在生活中表现出限制的行为与重复的动作、明显的特定兴趣;无法使用正常的语言进行表达,也无法进行社交活动,常有某些刻板和重复性的动作和行为。认知异常也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之一,它体现为孤独症儿童在基本概念认知、记忆力、注意力等方面的异常。从认知的角度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普遍缺少对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仅注重某一特定细节而忽视细节之间的关系,缺乏一定的认知灵活性,无法对事物或概念进行概括、迁移。
图形符号是认知的核心之一,它被普遍运用于教授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而缺乏认知能力则导致儿童无法识别图形符号,继而无法在缺乏口语的情况下运用辅助沟通方式进行沟通(如图片交换沟通系统要求孤独症儿童从沟通簿中选出目的物的对应图片)。所以,认知能力是儿童生活自理、进入社会的必备前提:对自然的认知可以使这些儿童加深对物体、周围环境的理解,为后续的相关训练提供基础;而对社会的认知可以提高他们对情绪的理解能力,促进沟通行为的出现,从而让他们能够较好地成长,融入社会。自孤独症谱系障碍进入人们视线的几十年来,各种认知训练理论与方法被广泛研究并实践。
1)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认知障碍相关理论
国内外专家从各方面探究了孤独症认知障碍的原因,对孤独症儿童的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作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由Frith和Happe提出的“弱中央统合论”。他们认为,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方面表现出仅注意局部细节而忽略其他特点的现象,体现了中央系统的失能,即弱的中央统合功能(WeakCentral Coherence,WCC)。该理论认为,孤独症儿童在面对范围广泛的刺激时,难以进行统合,所以他们的认知加工表现出关注微小细节而忽略了整体。因此,弱的中央统合即可以影响视知觉处理任务,同时也影响到语义理解任务。
“心理理论”(Theoryof Mind,TOM)是指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最早由SimonBaron-Cohen于20世纪后期提出。心理理论是指孤独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内心活动(如需求、信念、意愿、情绪等)的认识,并以此理解不同行为,对他人的各种行为作出适当反应甚至预测的能力。心理理论被广泛认为是社会认知发展的基础,以及进行人际沟通的前提。它体现为孤独症儿童的心理推测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
2)国内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认知方面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内对于ASD儿童认知的研究可被分为非社会认知与社会认知两个部分。其中,非社会认知可分为四个方面,即基本概念认知、注意力、记忆能力和执行功能;而关于社会认知的研究包含了对人、表情识别及情绪情感的研究。但是,国内研究者们多是采用直接评估的方式对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能力进行研究,鲜少针对某一种认知训练方法进行探索。
2.1)认知能力相关研究
国内专家们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基本概念认知进行了深入研究,贾林祥(2007)指出,孤独症儿童进行对话时,其所运用到的词汇数量非常有限,无法准确运用已学的词汇进行表达或沟通;他们也存在不能准确运用代名词的现象,比如他们会把“你”说成“我”等。曹漱芹、方俊明等人(2010)通过对12名汉语孤独症儿童进行类别判断任务,发现孤独症儿童既有一定的分类能力,但又难以形成类别原型和抽象概念。
由于注意力和记忆力是认知能力的前提,研究人员同样发现了它们重要性。杨明利(2009)考察了孤独症儿童在信息集成过程中视觉注意方面的特点,结果发现在这个方面孤独症儿童的整体认知能力并不存在缺失,与国外研究结果不一致;其还对孤独症儿童的词汇—语义层次的认知加工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发展儿童在词汇认知和语义理解方面差异显著。
由于执行功能与注意和记忆关系密切,并且包含高级认知能力,执行功能也是孤独症谱系障碍认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杨娟等(2006)对十九名ASD儿童进行了包含视空间工作记忆任务在内的三种执行功能任务以及智力测验。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发展水平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存在执行功能障碍。
2.2)认知训练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者们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认知训练研究较为分散,且尚未找到一种系统的认知训练方法。陈淼(2010)通过对150名孤独症儿童参加前一后测的结果对比,发现使用基本认知能力训练课程训练20周后,被试的各方面基本认知能力测试成绩显著提高,而认知的其它方面也有所改善,只是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赵娜、宋佳等(2012)考察了认知综合训练对儿童的注意力的不同方面(如注意力的持续性、抗干扰性等)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综合训练可以提高观察组对数字、形状的短时记忆能力。在社会认知方面,王凤梅等(2014)对三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情绪情感干预,结果发现情绪情感认知训练可以促进孤独症儿童对他人表情的识别能力,并且提高他们的情绪理解能力。
3)国外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认知方面的研究进展
同样,国外研究者大多是对孤独症儿童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估研究,从认知训练方法的方面来看,国外专家的研究重点是各种干预体系和理论,而非具体的某一种认知训练方法。但是,现有的关于孤独症认知评估、训练的研究,也为特教老师、家长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太田阶段法是由日本太田昌孝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评价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方法,它依附于言语解读测验(LDT-R)为主体,测验结果可以有效地指出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能力所处的发展水平,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被广泛运用于日本的孤独症儿童干预之中。
Mariekede Vries等(2014)通过对121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一组随机对照实验,对两组儿童分别进行工作记忆与认知灵活性的认知训练,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在总体干预效果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认知训练虽可以促进工作记忆与多动行为,但高流失率、不显著的干预效果说明孤独症儿童也许并不适合此类干预。
Mirtalebipour等(2015)通过对10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认知训练,以前—后测的方法检验了认知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训练对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认知训练对8~12岁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
4)认知训练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我国目前对孤独症儿童认知训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只是少量考察了一些基本认知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而忽略了认知的其他层面(如社会性认知等)。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要同时关注非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认知,开展一系列促进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力求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开发一套能够被广泛使用且行之有效的认知训练课程。同时,我们还要克服被试流失率高、研究样本差异较大等困难,深入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认知训练,促进孤独症儿童的认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