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周晓丽与孩子们在一起
从一开始为弟弟求医四处奔走的“姐姐”,到如今每天照顾154名脑瘫孩子的“妈妈”……20年前,一个出生在义乌千万富翁家庭的女孩,没有继承父业,而是把家里的厂房腾出来,创办了一家不挣钱的脑瘫康复部和育智教育中心。20年来,她把最美的青春和特殊的爱献给了近2000名脑瘫或智障孩子,大部分困难家庭的孩子都接受免费治疗。她就是“中国好人”“浙江骄傲”年度人物——周晓丽。
毕业典礼上爱心涌动
又是一年毕业季,6月24日上午,在义乌市后宅街道的残联育智学校里,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
“沈孜阳…王金涵…”
在热烈的掌声中,一个个孩子走上台,给周妈妈一个深情的拥抱,然后再从周妈妈手中接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毕业证书。拿着“红本本”,小伙伴们一个个爱不释手,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很开心,今天毕业了,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现在我可以做手工了,非常感谢周妈妈。”义乌市残联育智学校初三毕业生小沈说,这三年最要感谢的就是一直陪伴他们的周晓丽校长。
小沈是一名智障孩子,在普通学校上学,成绩一直跟不上,久而久之,小沈渐渐产生了厌学和自卑情绪。三年前,父母亲带着他找到义乌市残联育智学校。周晓丽与他进行了耐心地交流,小沈开始喜欢上了这里,他还亲切地叫周晓丽为“周妈妈”。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如今,小沈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动手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最重要的是他变得更乐观更自信了。小沈说,初中毕业后,他将留在育智残疾人之家,做一些简单的实操手工
在当天的毕业典礼上,孩子们还收到了义乌市后宅小学老师们送来的微心愿礼物。
“我们学校和育智学校是结对单位,不定期开展走访慰问以及党员认领微心愿等活动。我们还会安排学校的音乐、体育等老师来这里,给孩子们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体验。” 义乌市后宅小学校长骆超说,这样的对接帮扶活动,学校将一直延续下去。
周晓丽说,这些年一路走来,自己并不孤单,经常会有一些陌生人带着慰问品走进学校,看望这里的孩子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爱心行列,让这个不大的校园始终充满浓浓的爱。更让她庆幸的是,这些年义乌市相继出台了一些补助政策,解决了学校的很多后顾之忧。如今,周晓丽正在考虑申请学校异地迁建的事情。
毕业典礼
陪弟弟求医意外收获爱情
今年43岁的周晓丽出生在义乌后宅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头脑活络的父亲是义乌第一批靠经商办厂富裕起来的农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周家就靠经营彩印厂积累了数百万家产。在后宅建有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这是她父亲起家的地方,也是他们一家人居住的地方。
1996年,周晓丽的弟弟降生了。对他们一家来说,这是件大喜事。然而,没过多久,家人发现弟弟似乎没一般同龄孩童那么“正常”。送到医院后,最终被确诊是个脑瘫儿,而且还有智力障碍。
“如果不是旁边有人扶着,连最基本的站立都无法完成。”周晓丽回想起弟弟当年的情况,至今依然心酸。为了医治弟弟,父母走遍大江南北,花去了巨额医疗费,但效果一直不理想,而家里的生意也因疏于打理受到了影响。
1997年6月,周晓丽高中毕业,懂事的她毅然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陪母亲带着弟弟到全国各地求医。哪里有能让弟弟站起来的“神医”,他们娘仨就不惜一切代价赶到哪里。
1999年,在北京一家医院诊疗期间,母女俩偶然打听到河北石家庄有位名叫马飞的脑瘫儿康复专家,可能对弟弟的病情有帮助,于是三个人立即坐车出发,几番辗转终于找到这位专家。经过马飞3个月的治疗,从前跌倒只能躺在地上的弟弟,竟然自己能从地上爬起来,并且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幸福来得太突然。这还不算,更让周晓丽激动的是,在马飞的耐心教导下,弟弟不仅学会了拿勺子吃饭,还学会了自己解决大小便。从这以后,周晓丽对马飞有了别样的感觉。她不但把马飞视作恩人,对方对患者的耐心和细致更让她心动。而马飞也对这位全力帮助弟弟的善良女孩心存好感。
在之后的接触中,两颗年轻的心渐渐靠拢,看在眼里的父母也首肯了他们的这段感情。2002年6月,周晓丽与马飞喜结连理,并于当年年底一同回到了义乌。
善良的姑娘收获了爱情,悲剧的开始却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有时想想,这些事好像只有在影视剧里才发生。”周晓丽笑言,以前也有同学拿她和马飞的感情经历来打趣他们,“的确有些戏剧性,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历经千辛创办脑瘫康复中心
回义乌后,家人把弟弟送去了幼儿园,但由于其身体原因,两天后就被接了回家。
“当时考虑到爸妈太辛苦,弟弟什么都不会,于是就想着自己来教。”这是周晓丽的初衷。就这样,她用“千万遍教学法”教弟弟生活技能、学文化。慢慢地,弟弟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学会认识1000多个汉字,甚至还能够上网听歌、浏览等。
弟弟的变化和进步大家有目共睹,一传十,十传百,其他一些脑瘫儿家长竟然找上门,纷纷恳请周晓丽担任孩子的老师。以己度人,周晓丽能理解这些家长的想法,也希望能够帮助这群特殊的孩子和他们的亲人减少痛苦。于是,在和丈夫、父母商量后,她决定开办一个脑瘫儿童康复中心。
期间,全国各地一些脑瘫患儿家属纷纷慕名来到义乌,找到马飞请他医治患儿。很快,原先周晓丽父亲给他们腾出的几间厂房就不够用了。见女儿、女婿有心创办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再加上自己深切体会过脑瘫儿家庭的痛苦,这位父亲毅然将整幢厂房腾空,把里面的机器设备全部转卖,重新装修后投资为女儿开办康复部。从此,周晓丽也彻底放弃了从商之路,当起了一名没有工资的特殊教师。
2004年5月,在义乌市残联和当地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义乌市残联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正式成立,这是义乌首家民办康复机构。在周晓丽夫妻俩的悉心打理下,脑瘫儿童康复中心的名气越来越大,全国各地数百名脑瘫儿曾慕名前来治疗过,许多患儿经过康复中心治疗后,从瘫软在地到慢慢站立,从脚后跟不着地到放平走路,从闭口不言到会喊“爸爸妈妈”。2008年,义乌市残联育智学校经批准成立,担任负责人的周晓丽更忙了。
一份份惊喜的背后,是一句句道不尽的艰辛。从弟弟一个人的“姐姐”变成了数百位孩子的“妈妈”,责任背后的压力可想而知。
“就觉得当时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虽然都是脑瘫儿,但每个孩子遇到情况都不一样,他们的康复方法也不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成立的时候,周晓丽怀孕不满3个月。当时,康复部只有6个孩子,周晓丽和丈夫就担起了照顾孩子的责任。由于一些孩子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大小便经常会拉在裤子上。大小便的异味加上妊娠期反应,这位准妈妈总是强忍着呕吐给孩子们换洗衣裤。
有时,这个孩子还没收拾完,另外一个孩子又拉了。“根本没时间休息,再说孩子们也等不得,我就只能边哭边吐给他们收拾。”虽然被折腾得筋疲力尽,虽然也曾瞬间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最终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还是让周晓丽坚持了下来。“他们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站起来走的第一步,那种激动和成就感,无法用言语来形容,那一刻,也就觉得自己干什么都值了。”
给更多孩子插上天使的翅膀
“我是一个脑瘫患者,我的梦想就是能够学会行走。多么简单的梦啊,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行走是一种本能吧,可是为了学会走路,我注定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像很多脑瘫患儿的家庭一样,为了让我走起来,我们四处求医:打针,动手术,吃各种各样奇怪的药,针灸,中医按摩……每一次我们都是怀着希望出发,含着泪水回家。我曾经问妈妈:‘我是不是永远都走不起来了?’妈妈告诉我:‘你要相信,你可以学会走路,妈妈拼尽全力也会实现你的梦想。’我的到来给这个家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所以,我真的会走路了,上学了……”
周晓丽至今珍藏着一篇《我有一个梦,承载一个家》的随笔,这是一位曾经的脑瘫患儿写的。2003年,奶奶带着休学的小郑同学慕名从台州来到义乌,找到周晓丽夫妇做诊疗,一待就是两年,从只能扶墙而走变成可以基本随意行走。之后,小郑又走进了校园,中学6年期间每年的暑假都来这边康复,每次待上二三十天。2017年,21岁的小郑如愿以偿考上大学。
“生活中会有磨难,而病魔只是其中一种,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地跨过它!就像贝多芬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然后,勇敢微笑。”这是《我有一个梦,承载一个家》的结束语。“每次只要一看这篇文章,我都会忍不住掉眼泪。”周晓丽说,这些孩子太不容易了,希望社会各界给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让他们早日插上天使的翅膀,翱翔天空。
“其实,我自己倒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不容易’,也没有外人描述得那么崇高。”周晓丽表示,自己做这些事只是力所能及的善意。
整整20年,周晓丽把最美的青春、特殊的爱献给了一群特殊的孩子。20年来,她投资创办的脑瘫康复部和育智教育中心共收治了近2000多个脑瘫、智残的孩子,1300多人得到了较好的康复,其中830余名患儿已站起来、走起来。
2007年,“爱心妈妈”周晓丽入选“浙江骄傲”十佳年度人物,2015年荣登“中国好人榜”……只因懂得,所以有取有舍;只因情重,所以无怨无悔。从善念出发,周晓丽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