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内容摘要:
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就是承认和尊重特殊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使每一位特殊儿童适合身心发展的的教育;同时要重视特殊儿童个体内的差异,满足个体的特殊需要,使其扬长避短。这就要求教师研究每个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找准他们的学习起点,补偿重点,达到每个特殊儿童都能接受的,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教育,因此为每个特殊儿童制定一份个别教育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特殊儿童 智力落后 个别化 教育指导
“个别化教育”最早是在美国产生的,此种教育方法目前在国外已经作为特殊教育的主要模式。我国现在的以学科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在特殊教育实践和发展中有着不适应的一面,尤其是对于那些中、重度残疾儿童而言,现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很不适应他们的完全发展。“个别化教育”的概念是:根据每个残疾儿童的不同需要制定个别教育计划而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对每个残疾儿童的各方面的能力水平高低,通过课程纲要对照评量出某生的发展现状。
个别化教育建立在特殊儿童的生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与社会学基础上,强调尊重每一个特殊学生个性,变教材、教师中心的教育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家庭,注重全生涯成长,建构支持系统,进行环境建设。许多事实说明,个别化教育对社会,对家庭,对聋童自身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个别化指导虽然可在课内进行,但更多的是利用课外时间,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对他们进行辅导训练,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型很多,针对我国的基本情况可分为:智力残疾儿童、听力残疾儿童、视力残疾儿童、肢体残疾和病弱儿童以及学习困难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和超常儿童。 下面我就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对智力儿童的训练进行讲解。
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形成智力障碍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范围也很广泛。脑损伤、感染性中毒、代谢或营养障碍、孕期感染、染色体改变、精神病等都可能形成智力障碍。对其原因的分析,可以从遗传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考虑,也可以从障碍出现的时间顺序上来加以考虑。
一、中外弱智儿童教育的比较
西方发达国家对弱智儿童的教育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他们对他人的依赖。第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以后在社会中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学会谋生的本领,准备立足于社会。第四,对弱智儿童的教育,还应该发展其生心机能,补偿其生心缺陷。可以看出,西方对弱智儿童的教育以弱智儿童的生心特点为依据,结合其特殊性,从生活角度出发来全面安排,都以满足他们在生活自理、适应社会、就业及心声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加强个别化教育。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弱智教育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还有较大差距:第一,在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教育内容的实践性,脱离弱智儿童的实践生活需要。很少注意他们的心理特征,多采用常规式教学,动手机会少。第二,在我们的弱智教育的学校教育中,过于注重分科教学而忽视单元教学,注重集体教育,而忽视个别教育。
二、智力儿童的特征
第一,心理特征:在生高体重方面,智力障碍的儿童和正常儿童没有明显的差异。
第二,认知特征: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大脑发育程度的损害,因而使其在感知、记忆、语言、个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智力障碍儿童的绝对感受较低,知觉速度缓慢,注意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言语发生晚且表达能力差,记忆缺乏目的行,思维刻板等。
第三,社会适应特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上有相应的障碍,而且在社会交往能力上迟钝,很少主动与人交谈,目光游离等。
三、智力儿童的教育
针对弱智儿童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对智力落后儿童的个别化教育,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对弱智障碍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对于激发弱智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弱智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倾注师爱,树立自尊自信
第二. 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第三. 创造机会,提供成功体验
第四. 给予鼓励,指明努力方向
(二)在数学教学中补偿智力落后儿童的省心缺陷
数学教学除了传授教学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外,还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负担起补偿智力落后儿童省心缺陷的任务。
第一、 结合直观教学,进行感知觉训练
第二、结合教学内容,加强语言训练
第三、 重视感知和动作的协调训练
(三)对智力儿童进行直观教学
智力障碍儿童在感知、记忆、注意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尤其是思维概括能力的薄弱,对概念理解困难,思维的具体形象差,这就需要在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中加强直观性。
第一,扩大和丰富智力残疾儿童的表象。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实物、直观教具和动作演示等,减少他们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教材和接受知识。
第二,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把两个信号系统统一起来。通过教师的精炼、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讲解,使他们掌握表达这些形象及特征的词语,建立起相应的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巩固联系,
第三,重视直观语言的作用。智力残疾儿童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直观思维发展的层次上也多以实物,模型为主,教师要利用儿童已有的表象,来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让智力残疾儿童通过形象语言的感受来接受知识。
(四) 弱智儿童随班就读教学
***创设优良的教育环境
弱智儿童的智力和情感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因此,创设一个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的集体环境,让他们在师情,友爱的群体中感受温馨,这对每位弱智儿童的全方位发展来讲是相当重要买的。
1.教师无微不至地关心弱智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鼓励他们进步。
2.做好班级其他学生的思想工作,让正常儿童懂得尊重,关心,帮助弱智儿童,鼓励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让他们享有和正常同等的权利,认识自我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3.帮助家长克服自卑心理,增强正确教育弱智子女的信心。
***选择符合弱智儿童实际的教学内容
1.筛选和补充
2. 调整和浅化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等,必须加强个别指导,进行层次教学。第一,组织教学是要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讲课时要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新授的基础知识。第三,课堂练习时在面向全体同学的同时,做好对弱智儿童的个别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四,巩固新课时,注意弱智儿童的反馈情况。第五,品学兼优的学生对弱智儿童进行帮助辅导
***树立榜样,督促发展
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配合,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时教师不能对智力障碍学生有偏见,正视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和障碍,鼓励他们向榜样学习,为他们树立自信,更好的学习。
(五) 家庭训练,必不可少。
家庭中的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智力障碍儿由于所表现的生理、心理特点是:感知缓慢,反应迟钝,接受能力低等,在接受训练时,会丢三落四,学得慢,忘得快,因此,特殊教育中的家庭教育训练是很重要的。学校对培养、训练中、重度MR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相当重视的,像穿衣、刷牙、系鞋带等这些技能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家庭训练中,加强一些生活能力的巩固练习,非常有利于该生对所学技能的熟练掌握,使其增强生活能力,得以快速适应社会生活。
总之,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是特殊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早期干预多智力障碍儿童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康复手段,重点培养孩子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要从全方面进行对他们的个别化教育辅导,使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