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手语是聋校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交流方式。听障学生听觉能力受限,而视觉占优,于是手语成为他们的第一语言。在聋校课堂教学, 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手语交流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笔者任教的聋校中,学生听力损失均在 90dB 以上,只有极个别接受过学前教育、康复训练的学生情况略好些。语文教学使用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基础条件严重缺乏。许多研究也证实,听障也严重迟滞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学手语和手语教学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内容。
不难发现,主要使用手语的教学,在课堂信息交流过程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障碍。这些障碍有的源于手语使用者本身的问题,如掌握的词汇量不够、动作的位置不准确、形态不规范等;更多的则源于手语本身的局限,特别是手势语中大量存在的多义现象,往往对正常的信息交流产生干扰,形成障碍。
手语多义现象不同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多义词现象。首先,性质不同。一般而论,一词多义是语言现象,手语多义则属于语用现象。所以,一词多义往往都体现在辞典等工具书中,在实际的言语交流中,多义现象会自动消失。手语多义现象则不同,它往往伴随着交流的全过程,并且需要不断校正、补充、转换、窄化,才能逐渐让意义醒豁和固定下来。
也正是这一不同的性质,我们人类才发展到以口语为主要工具的交际方式,手势语、表情语之类则降为辅助工具。这对于以手语为第一语言的听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其次,语义不同。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口语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并不太多,即使出现,也有较为方便的消解方式,比如语气和语调、表情和手势。而手语交际中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便利。虽然手语也可以有节奏的变化和表情的配合,但是,由于手势语的多义现象更为普遍,其意义之繁多也远超口语,因此造成误解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再次,意义不同。一般意义上的一词多义现象既是交际障碍的制造者,同时,也是表现语言艺术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词多义现象可以让学习者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产生多样化的生动局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而手语多义现象则显然只是麻烦的制造者,即使有时造成了课堂上的活泼气氛,也只是以笑料的姿态进入了教学过程,并不具备更多的积极意义。
当然,两者之间也有着一些相同之处。比如,其消除障碍的第一手段,都是尽可能地实现情境化改造,让语境更趋具体化;比如运用直观化的教学方式,把相对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视性的对象;比如借助相近相邻的词语(手势)以培养学生精细观察和关联思维的能力等等,都是共同的,值得互相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