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今天是我们成为“镇宅之宝”的第40天,明明是在家休息,但还是要由衷地说一句:累了。
自己在家带孩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让我猜猜,你的微信收藏里,一定躺着这些文章吧:“在家干预大全!”、“100个家庭游戏!”“在家应该这样教!”“桌面训练指南!”... ...
家里蹲的前几天,你可能还对这些“干货”、“大全”、“指南”如获至宝,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学习。几天过去后,就变回了“看过=学过”,“收藏=会了”。
有没有觉得,这个过程有点莫名其妙的熟悉?
其实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着干预倦怠的问题。可能是遇到了干预的瓶颈,可能是每天做着重复的任务开始厌倦,可能是迟迟看不到效果或平淡的生活一天天过去放松了对自己和孩子的要求... ...
这不怪你,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无趣”。干预没有乐趣,唯一的乐趣,就是看到孩子进步吧,但这是不太可控的。
如何让干预变得有趣,保持我们的热情从而保质保量地坚持下去呢?
今天要讲的其实是家长的必备技能——把训练融入生活里。
·01·
你的孩子不是什么都会
也不是什么都不会
“什么都会”、“什么都不会”现在听起来是两种极其极端的想法,很多家长都会反驳我说:我当然知道我孩子肯定有会的也有不会的了,这不是在学习呢吗?
我举两个例子,你回忆一下你在这两种情况中是如何做的吧。
1、明明今年6岁了,妈妈带他出门的时候,总是“一言不发”,老师告诉明明妈,可以边走边和孩子交流,问问孩子路边的花是什么颜色?马路上跑的很快的是什么?超市里的薯片哪一包更大?等等等等。但是明明妈却说:孩子认识颜色这个目标已经过关了,大小啊、汽车什么的都认识,孩子都会,不用再练了,得练那些不会的。
2、妈妈给小庄制定了严格的家庭训练计划,每天桌面教学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天把当天的任务表贴在墙上,每个任务都有5-10遍的练习。很多技能小庄已经表现得很好了。但妈妈害怕孩子忘记,每隔几天就要把已经会的任务重新拿出来练习几次。
你发现问题了吗?
明明妈妈其实潜意识里觉得:这些孩子都会,孩子需要练习的是那些不会的知识技能。
但你想想,小时候爸爸妈妈不也是这样和你对话的吗?不也是问你那些你知道的,了解的,你们之间才产生对话的么?你不是也会在这样反复的对话中发现问题,学习知识,收获新技能的吗?正是那些孩子会的,孩子熟悉的,才要在生活中多练习,这就是泛化。孩子也会从中获得成就感。技能不会运用到生活中,就不能叫学会。
小庄妈妈就是另外一个极端,觉得孩子还都不会,需要正式地练习。提起训练,就是撸起袖子,严阵以待,做好一切准备,选定一个目标开始一遍又一遍的练习。
其实有时候,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学会一个技能还是很快的,因为有了这些长久而反复的练习。但不能说孩子真的会了,因为还没有运用到生活中,没有在自然的环境中检验。如果是一个关键技能的学习,我们要让孩子反复练习和学习,但最终都需要运用到生活中,这不也是我们给孩子做训练的终极目的吗?
·02·
别做孩子的人形翻译器
你知道要在自然环境中训练,但你是否常常打破自然常规?
你常常制造孩子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但你是否做了孩子的人形翻译器而不自知?
“你这么问他他听不懂的,你得这样问——”
“孩子不懂什么是‘递’我们还没学过呢!”
“你说简单点,他处理不了这么多的信息。”
... ...
可是,自然的环境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多变的、复杂的,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的。如果一个人和你的孩子沟通,没得到回应,他自然会换一种对话方式试一试,如果你的孩子听不懂一个词,你可以边说边演示给他看,帮助他理解,这是自然环境中练习的绝佳机会,你怎么就能确定孩子一定听不懂学不会呢?别比孩子还“刻板”啦!
我们总是改变自己以适应孩子的行为,适应孩子的思维,但社会却要求人来适应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你不必十分刻意地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为了让孩子听懂。有时候制造一些小困难,更能激发孩子的能力,让你看到意料之外的改变。
·03·
自然环境中的难题也要拆分解决
任务拆解,是我们在训练中常用的教学技巧。在自然环境中也可以用任务拆解来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让孩子自己去洗苹果吃,但是孩子做不到,你的第一反应是要多教几次洗苹果吗?不不,这个任务对孩子来说太大了,我们要先弄清楚孩子到底是哪里卡住了以至于不能完成这一整个任务。
孩子知道苹果需要清洗吗?会开关水龙头吗?会搓洗苹果吗?会用清洗剂吗?会拧开清洗剂 盖子或者明白如何按动泵吗?你看,洗一个苹果都能拆解出这么多的小任务。
我们可以辅助孩子做一整遍任务,观察一下到底是哪里不会,就练习那一部分不就好了,如果孩子不会的是一个很关键的技能,是这个任务的核心,那就要严格训练的介入。如果只是一点生活中就能学会,就能解决的小问题,边做边玩边学不是更好?
还觉得你收藏的干预文章帮不上自己的忙吗?别人的指导总不是万能的,但你一定可以把那些笼统概括的技巧转变成贴合自己现实情况的方法。先想想要如何把那些你学到的干预技巧运用到生活中吧!
学习应该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把技能用到生活里的前提,是家长会把训练融入到生活里。常常让孩子体会成功的乐趣,发现自己的能力,你也会减轻一些压力,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收获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