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说到"自我"这个概念,可能一些星孩父母并不是清楚或理解。其实,自我刺激行为不仅存在自闭患儿里,在部分普通孩子中也会出现,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具有反复性,固着性,缺少与环境交互作用等特征。且对于其他群体,自闭患儿发生自我刺激行为的频率更高,行为表现更为复杂,其程度更为严重[1]。
虽然多数自闭患儿出现的自我刺激行为不会造成个体的自我损伤,但如果出现咬自己,抠皮肤,戳自己等较为严重行为如果没有及时干预,则会出现自伤甚至会危及生命。再则,自闭患儿如果过分沉浸自我刺激行为,也会造成孩童融入社会的机会降低,这也间接阻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反而加重自闭患儿的症状[2-3]。因此,正确对自闭患儿进行自我刺激干预具有一定的意义。
而要进行干预有个很重要的前提便是要先学会识别自我刺激行为表现。
前面刚才有 提到自闭患儿的刺激行为通常较复杂,且表达形式多样,和身体的感官器官或多或少有着直接的关系,归纳下来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5]:
1、头部自我刺激
比较常见的如撞头、不断摇头、点头、抓头发、敲打头等来寻求触觉刺激和前庭(运动)刺激。
2、脸部自我刺激
对某物体进行长时间盯着看,眨眼睛、痴笑、玩口水、伸舌或玩弄舌头、咬牙、尖叫等。以获得视觉、味觉和听觉等不同的感官刺激。
3、手部自我刺激
喜欢将手指凹成一定形状、不自觉会挥动双手、拍手;在眼前不断晃动手指以获得视觉刺激、用手敲打身体的某特定部位等来试图获得触觉刺激等。
4、身体自我刺激
身体喜欢向前后或左右不断晃动、身体做旋转动作、怪异的跳动或跑动,常表现为在房间不停跑动或喜欢在床或沙发等物体上不停地跳动等。此举多数是为了获得前庭觉刺激。
了解了以上大概会出现的自我刺激行为,再来看看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调节呢?
1、判断为先
自闭患儿出现自我刺激行为多数在某特定的背景下发生,所以在进行干预前,家长们可以先行判断是问题行为的功能出现偏差导致的还是因为没有控制好前奏事件导致错误行为被再次强化造成的。
小贴士:
简单来说,所谓前奏事件即产生自我刺激行为的诱因,干预者可以对前奏事件进行控制以降低自我刺激的发生概率。举个例子,在桌子上铺一个地毯,这样敲打盘子产生的视听觉感觉结果就会被消除。相关研究表明,当感觉强化被中断时,自我刺激行为的频率也会开始浮动或降低[6]。
2、适当的活动日程
不难明白,发生自我刺激行为一般是自闭患儿感到无聊或是所在的环境对他们来说较为陌生的时候。要想有效干预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家长们可以在平时多 观察孩子发生自我刺激行为时的环境,是在家安静的时候还是人多嘈杂的时候发生。[7]
此外,尽量给予自闭患儿制定一个合理且具有结构特征的训练活动,活动难易程度尽可能贴近自闭患儿可以做的到,避免太难或太过简单导致厌倦产生自我刺激行为;在自闭患儿感到兴奋时,家长或干预者可以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以降低孩子的生理刺激,当然,要尽可能地避免让孩子一下子进入非常嘈杂的环境中。
3、信号提醒
父母们可以把每天计划好的日程安排表或即将要进入的活动安排及行为规则当做“ 预防针”,提前告诉自闭患儿,好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而后再逐步提升自闭患儿对外界环境的耐受性和控制自我刺激的能力。
当然,这里的信号不仅是指提前信号,在自闭患儿通过恰当的行为达到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求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警示。当发现自闭患儿企图产生不恰当或是伤害自己行为来达到某目的,父母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故事或其他干预法告知自闭患儿尝试其他恰当的行为来满足需求,再逐步强化。
4、替代疗法
有专家指出,之所以存在自我刺激是因为其能够起到感觉刺激的作用[8],其属于生理的自动强化。这边需要给父母们做区分的是,自我刺激行为不同于感觉强化,个体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不用的感觉结果会带来不一样的自我刺激行为,因此,一旦自闭患儿的行为功能如果被确定后 ,治疗和替代治疗就可以继续开展了。
寻找可以使孩子能够获得到同样或相似的感官满足的运动,同时削弱对问题行为的感官刺激以达到逐渐矫正[9]。有相关研究表明,适当激烈程度的体力运动有助于消弱自闭患儿的各种广泛性问题行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