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婴幼儿学习语言都经历过“鹦鹉学舌”的阶段,先模仿别人的语音、语调、词汇,然后发展自己的语言,这是每个人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 但是如果孩子早就过了婴幼儿阶段,还在“鹦鹉学舌”,是怎么回事?
仿说是什么
仿说行为指的是孩子重复他听到的话。有仿说行为不一定就说明孩子患有自闭症,但是仿说可以算是自闭症的一个经典标志。
大多数自闭娃的语言能力不足,想说话,但不会自己组织语言,怎么办?借别人的!于是就出现了仿说。
相信很多家长对这个场景都不陌生—— 奶奶来看望孙子,奶奶说:“乖孙子,你好!” 孩子:“ 乖孙子, 你好!” 奶奶一怔,妈妈觉得没面子,冲上来救场:“叫奶奶!” 孩子:”叫奶奶!” 这下全家都不知所措了。
有的时候仿说的规模很大,比如孩子一气呵成,背出一篇好几百字的台词。乍一听,这孩子的语言进步很大,但是仔细听,他其实说了一大堆没有意义的话。
有的时候孩子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仿说行为,我们以为这个阶段终于过去了,突然某一天的某个情景让他焦虑紧张,于是他又开始仿说了。
仿说的形式
1)立即仿说
立即仿说是指孩子重复你刚刚说的话,或者他刚刚听到的话。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立即仿说代表一个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开始懂得语言的用途,但是不能“解码”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也无法对这些“密码”给予回应。
通过重复你的话,他在向你传达这样的意思:“我很想参加谈话,也想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但是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我攒足了力气,也只能重复。“
2)延迟仿说
孩子重复他以前听到的话,可能是上周,也可能是去年的某个场景,或者是昨天晚上他父母吵架的话。
有时孩子不断重复动画片里的的某段台词,电视里的广告词,甚至上个月在机场里听到的航班信息。
仿说的两面性
1)仿说是好事
仿说代表了孩子可以说,他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孩子听得准确,还能复制出来,证明他有良好的听力和模仿能力。
延迟仿说表示孩子长期记忆力好。我们有多少人能够把大段的台词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几年以后想背还能再说一遍?最重要的是,仿说代表孩子有沟通的愿望,他在努力!
2)仿说也是坏事
孩子说的不是他自己的语言,达不到有效沟通的目的,经常让别人摸不到头脑。他们只是在“说话”,并不是在“沟通”。
另外孩子经常重复仿说,会让周围的人很抓狂。比如一个孩子在家,突然仿说自己两天前在学校听到的话:"不许摔门,不要撞墙!” “不许摔门,不要撞墙!““不许摔门,不要撞墙!”。。。当他说到三十遍的时候,家长简直自己要去撞墙了。
仿说的功能
孩子们为什么要仿说?天宝曾经这样描述:“你想组织语言来表达你的意愿,但你发现自己只有一个录音机, 里面录了些只言片语。”
我们常跟家长开玩笑: “孩子正在仿说阶段,大家小心了,不要在背后说别人坏话!” 小录音机很会恶搞 --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录下来,然后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回放一下,让最不应该听到的人听到!
1)沟通方式
孩子通过立即仿说跟你沟通,他马上重复你的话,意思是 “我听见你说话了,但不完全明白你的意思,我需要时间处理信息。”
2)轮流沟通
孩子知道该轮到他讲话了,他也想参与对话,但是他目前只会重复你的问题。通过重复你的话,他表示完成了他这方面的沟通。
比如妈妈说:“把遥控器拿过来”,孩子听懂了,也把遥控器拿过来了,但是只会说: “把遥控器拿过来”。
3)调节情绪
能够大段仿说的孩子很能迷惑别人,乍听起来觉得孩子口才真好,语言语调也到位,跟演话剧似的。但是仔细听,他们说的话并没有沟通意义。为什么要这样做?在碰到新的情况,感觉不知所措的时候,这样做能让他们感到安全。
4)表达情绪
孩子想表达情绪,但是不会,于是演示记忆中上次出现同样情绪的情景。延迟仿说在这种情况出现较多。
比如有个孩子每次高兴起来都会嚷嚷: “我们的酒店在顶楼!” 你四周张望,没有酒店啊?什么情况? 情况是这样的:他记得去年全家度假,酒店的房间在顶楼,大家都很高兴。于是就借用这个情景来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
5)提出需求
有些听起来让人莫名其妙的话,可能是在提要求。
一位刚去美国的孩子,不会英文,在家总跟妈妈说 “佛又”。妈妈不明白,跟老师沟通后才知道,在学校吃饭的时候,老师把食物放在小朋友面前,都说会一句 ”for you”,孩子在用这个词表示他想吃东西。
6)确认自己
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把过程背诵出来。
比如在接受 ABA 训练后多年,小明刷牙的时候还在背诵ABA老师的任务分析指示 “首先,明明要把牙刷拿出来,然后。。。” 他这么做在自我肯定,自我指导,不断地确认自己的行为。
如何正确对待仿说
对大多数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来说,仿说是一个过渡阶段。
请老师和家长把仿说看作孩子通往功能性语言的路径:孩子从百分百的仿说,到出现零星的自发的语言,然后随着社交能力、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自然语言逐渐增多,仿说会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自然,最后基本不再出现。这个过渡阶段的长短,取决于孩子能力的不同。
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是把仿说当成不良行为,然后设定目标来减少或者消除这种行为。比较简单粗暴的方法是充当 “灭火器”,每次孩子出现仿说,老师就马上严厉制止:“不要胡说!住嘴!”
比灭火器高一步的是“有计划地忽略”,也就是坚持不给注意力,温柔地“灭掉”。有计划地忽略在很多情况下是有效的方法,但是用在仿说中并不适合,为什么?
因为孩子刚刚出现对语言的兴趣,就被我们给灭掉了。他们本来就不自信,小录音机里凑合录了几句话,战战兢兢地想参与交谈,如果这时候被忽略,他就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会非常沮丧。
要想更好地帮助孩子,我们要找出仿说的原因,这需要我们认真倾听, 观察,很多时候还要当侦探,需要我们经常问自己,问家长:“为什么?”
过了尴尬的仿说阶段,伴随着各个方面的进步,很多孩子是能够学会独立自如地运用语言的。
记得在一次聚会上,一位妈妈看着她不远处跟同学们聊天的儿子,说: “嘿,你看我儿子多能装,把周围的人都给糊弄了。只有我才知道他的每句话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