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作为我国首位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听障人士,90后姑娘谭婷最近又“升级”了——刚生完宝宝的她,如今成了一名妈妈。
2020年12月,谭婷成为全国近2700万听障群体中,唯一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听障人士。一年的实习期满后,她正式成为“中国首位听障人职业律师”。
“这是一种责任。”3月23日,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谭婷聊起了她的近况。正式迈入职业律师行业,谭婷始终将为听障群体和失语者发声作为自己身上的一份责任。过去这一年,她在线上进行普法工作,线下进行普法讲座。她也想用这样的方式,为女儿树立好榜样。
历经三年
她成为首位通过法考的听障律师
1992年出生于四川凉山的谭婷,在8岁那年遭遇了一场意外。彼时,患中耳炎的她,在针灸治疗中导致神经性耳聋,双耳重度失聪。因此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谭婷辍学在家。
13岁时,谭婷开始到西昌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文法手语,后转到有高中部的乐山特殊教育学校学习,2013年考入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就读。
“成为一名律师,是受了唐帅律师的影响。”唐帅,是我国手语律师第一人。2017年,谭婷大学毕业不久后,在网上看到了唐帅招聘律师助理的信息,因为此前关注到唐帅帮助听障人士维权的报道,谭婷决定前去面试,并顺利成为律师助理。
“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求助的听障人士水平普遍低下,甚至有一些文盲。”谭婷告诉记者,前来求助的听障人士普遍依靠自然手语进行沟通,并且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人甚至侵犯了别人的权益,或是自己权益被侵犯也不自知。“有时候好几个人同时来找唐帅律师求助,但他不能分身接待,我就帮着接待。”这个过程中,谭婷萌生了学好法律知识的念头,“看到他们着急,我希望能够帮他们一把。”
经过三年,谭婷终于在2020年通过了司法考试,成为“中国首位听障人职业律师”。
母亲嘱托:
你是为这个社会而活
生活中的谭婷,听力几乎完全丧失。在没有戴助听器的情况下,即使身后有车近距离按喇叭,她也没有任何反应,戴上助听器后,她也只能够听到一些响声。全国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仅10%,作为听障人士,谭婷的备战自然比健全人难度更高。然而一次次挑灯夜战的过程中,谭婷从未想过要放弃。“除了那次。”
谭婷指的,是备战考试的第三年,此时母亲正被病痛折磨,谭婷一心想回到母亲身边照顾她。“妈妈不想我因为病情而放弃考试。”为此,她强忍着对母亲的担心,复习考试。
当母亲得知谭婷通过考试的那一瞬间,她告诉女儿:“你是为这个社会而活。”谭婷告诉记者,母亲的那番话,她始终记在心中,“这意味着一种期盼,也是一种责任。她不想我辜负唐律师对我的栽培,也不想我辜负社会为我提供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而今成为一名律师,谭婷说她想用行动回报社会,帮助听障群体维护他们的权利。
成就感:
为听障人士发声
过去这一年,谭婷的主要工作就是为线上和线下来律所寻求咨询的听障人士提供咨询,以及进行普法讲座。
一次工作中,她接触到一位听障人士在父母包办婚姻的情况下,嫁给了一个健听人,然而却在婚后遭遇家暴。“她还因为家暴,流产两次。她想离婚,但是老公不同意。”了解到谭婷所在的团队后,这位当事人来到律所求助。“她是从2019年冬天开始找我们,直到2021年6月才找到我们。”谭婷告诉记者,她始终记得,那个姑娘用手语说起自己经历时的那种无助,“边打手语,边流泪。”
在谭婷和团队的努力下,这个姑娘终于成功离婚并重组起了幸福的家庭,开始了新生活。“看到我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用手语普法,让更多的听障人士知法守法并懂得保护自己,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谭婷说。
工作中的谭婷
普法活动
把公平正义带到无声的角落
在谭婷的普法活动中,有一群特别的对象,他们是来自西南政法大学公共法律服务卓越实验班的学生。
2021年,西南政法大学本着为国培养新时代法律职业人才为己任,为法治社会的推进和构建添砖加瓦,让我国听障人士不再成为法治的边缘者为初心,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法律+手语的“公共法律服务卓越实验班”,旨在培养新时代的法律职业人才,以填充针对听障人士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空白,把法治的公平正义带到每一个无声的角落。
在这个课堂上,谭婷是他们的实务导师,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法治是民生所需,我只是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中,做了一点微小的事。”
今年,谭婷也升级了,刚刚生下宝宝的她成为了一名妈妈。对于宝宝未来的成长,她说顺其自然就好。不过无声中,她已经用自己的行动,为宝宝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