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干预,难!
融合,难!
为了实现孩子的读书愿望,李娜(化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并开启了“陪读”模式。
选择陪读,对李娜来说是无奈之举。只因儿子在3岁时确诊了重度孤独症,肌张力受损,几乎没有任何语言……
学校不接收,老师不接纳,处处是鸡毛,步步是坎坷,普通学校的融合之路面临着千难万阻,她们一家子的唯一“生路”,就是咬着牙,与生活宣战。
就这样,李娜说服了学校,成为了孩子的“同桌”。她们二人一起上学、共同听课、放学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李娜成为了老师眼里“最特殊的学生”,同学口中“最特殊的同学”,儿子心中“最勇敢的妈妈”,她与这个成长慢半拍的小孩,在校园内相互依靠,共同面对着生活的酸甜与苦辣!
在孩子两岁八个月,医院便宣告了孩子患有孤独症重度障碍。
当时,李娜抓着医生问:“重度体现在哪?”医生无奈地说道:“肌张力,言语障碍,都是大问题,孩子也许一辈子都不能说话,你们做好心理准备吧。”这个诊断结果犹如睛天霹雳般击中了他们的心,孩子以后该怎么办?
后来,为了搞清楚这个病症,她每天在网上搜索与孤独症相关的资料,并进了很多家长社群。才得知,这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由于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至今未研发出任何可治疗的药物。唯一可以帮助孩子的就是选择科学循证的干预方法进行康复治疗以及家庭训练。
为了帮孩子,李娜开始学习ABA,为孩子找康复机构,干预、陪伴寸步不离,就这样她逐渐成为了围着儿子旋转的“行星”。
“写字、说话对他来说要求太高了,所以为了沟通,我们想了个方法,教他使用电脑打字,就这样,学了一年半,他已经可以通过打字,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可没想到,老天又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上学!
“选择一所不错的特殊学校,对他来说应该是最好的去处。”于是,李娜做了一个决定,7岁那年,帮儿子找一家不错的特殊学校。
在这里,犹如特殊孩子的小世界。在他们其中,包含孤独症、脑瘫以及唐宝,这些孩子与李娜的儿子一样,因为特殊性,无法步入普通学校,所以他们聚到了一起。
上了一年,李娜的儿子便提出了要退学。问其缘由,是因为知识过于重复与简单,他早就学会了,他想要学更丰富的知识。
经过认真的思考过后,李娜决定带儿子去读普校,但是李娜又担心以目前的状况来说,儿子去上普校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李娜便下定决心“陪读”
如今,李娜不仅是儿子的同学,也是孩子的影子老师。当儿子出现特别的举动时,例如突然站起来、突然喝水、突然发出声音,她会赶忙干预,让孩子安静学习。并且为了让孩子能够遵守课堂秩序,她在家还做了很多贴图绘本,分布式给孩子讲解课堂的规矩。
像普通孩子一样,读书、运动、交朋友,如今李娜的儿子收获了友谊,也获得了知识,大家从刚开始的疏远与排斥,现在大家都愿意接纳与帮助他。
用宽容与通透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这样的平和,对家长而言,也是一种成长,这种成长会随着时间为孩子铸造一座堡垒,免他惊,免他苦,护他一生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