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让所有孩子有学可上,一直是各地教育部门一直在努力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重庆市巫山县,看看他们走出的,多途径保障入学、职教特教融合,赋予残障儿童少年人生“金钥匙”的新路。
巫山县共有适龄残障儿童少年565名,他们绝大部分是贫困家庭子女,康复训练和就医就学等无法得到保障,再加上巫山地理位置特殊,地广人稀,山高坡陡,按照传统的轻度障碍儿童随班就读、中度障碍儿童特校就读方式,不能保障所有残障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为实现县域内适龄残障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巫山县教委对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障碍儿童实施“送教上门”,切实保障所有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为保证送教效果,避免送教形式化、走过场,县教委在全县中小学推行“五有”“五送”。
“五有”
有方案、有计划、有教案、有评估、有档案
学校每学期制定送教方案,明确课程计划和授课内容,送教教师每学期要根据“一人一案”工作要求,制定送教上门计划,明确送教内容、目标和措施。
学期结束,送教教师要对学生自主训练效果进行检测,为下学期制定“一生一案”送教计划提供指导。
送教教师要做好送教记录,按“一生一册”要求建立送教档案,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个别化教学方案、送教过程资料等。
“五送”
送政策、送关爱、送服务、送知识、送技能
及时将国家对残障儿童少年相关政策和关爱措施宣传到位,积极引导残障儿童少年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自暴自弃。勤上门、勤了解,及时化解残疾儿童少年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结合每名残障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医嘱指导,手把手指导动作感知、情绪行为训练,并培训家长,指导康复训练。结合校本教材内容,教会残障儿童少年基本文化知识。
从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提高其自身能力,培养信心,使其能够更好生活和成长。
截至目前,巫山全县共有151名重度残障儿童少年接受了送教上门教学,其中11名完成了义务教育,有5名经过康复训练,现已进入特校就读。
通过送教上门,补齐了残障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短板,实现了县域内残障儿童少年依法接受教育全覆盖。
解决了“有学上”,残障少年毕业后的出路问题成为教育脱贫的新课题。
2017年,巫山县教委提出“以康复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促发展”思路,开展特教新三年提升计划,建立特教职教融通新体系,针对残疾儿童少年实际情况,探索在县职教中心开设服装制作和服装设计专业特教班。残疾儿童少年从画人头像、画静物,到制作直裙、斜裙,现已会制作简单的成衣,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了学校服装专业部。为引导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学校安排他们到校内企业实习,每月支付工资2000多元。
通过特教与职教融合,拓宽了残障少年升学就业渠道,赋予了他们成长的“金钥匙”。
残障少年既学技能,又融合到正常人的生活中,为今后独立生活、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更实现了“教育一人,改变一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