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心智障碍儿童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可以说,对于大多数心智障碍儿童来讲,他们是无法像普通儿童那样,按照幼儿园—义务教育—高中—大学这样的阶梯一步一步的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社会人,进一步的去实现和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人生目标。从发现孩子的不同到诊断再到进入康复,这个家庭就面对着比普通家庭多无数倍的压力和困难;心智障碍儿童的未来在哪里更是无数家长心尖上的痛,未来的不确定性更是将我们的家长压到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呼吸。
“我不知道,可能未来就是带着在家里生活吧。”
“我希望以后可以比我的孩子晚走一天,这样我就不用担心没有人照顾他了。”
“未来吗?什么未来呀,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了呀,我完全不敢去想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我是一名特教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不时地和家长讨论起这一问题,而关于这一群体的未来一直是一个无奈无助但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每次看到家长的反应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因为自己好像也是“无能为力”。
一天,我在商场里看到一个机器人,在一家店门口做“服务员”,一个机器人说着欢迎光临,另一个在店里从一个窗口滑倒另一个窗口不知道在做什么业务。突然“灵光乍现”, 甚是觉得“哎哟,如果机器人在未来应用到这个领域,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一群体未来生活的部分问题”。
机器人的反应取决于事先设定的程序,通俗讲就是机器人的“行为”程序化,模式化;机器人的反应可控制,能根据需要定制;这些也正好贴合了自闭症人士的一些特征,如做事喜欢循规蹈矩,无法适应变化,更倾向于固定的模式等等。
鉴于那些针对社会残障人士有相对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美发达国家,对于绝大多数中重度的心智障碍儿童而言,他们的一生都将是在家中或社区中度过,要么居家生活,或者独立或半独立的社区生活,那么“陪伴和教育”是心智障碍儿童未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人工智能的优势在未来就能帮助到我们。
对家庭而言,有了机器人做孩子的小老师和小助手,减少了家长的压力,家长也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去经营家庭生活或自己的生活,有利于家长的心理健康。
对心智障碍人士而言,人工智能会是一个很好的辅具,或提示或引导学习,比如在不同的时间段提醒他们应该去哪里做什么事情;教导他们如何使用社区中的设备;再如引导他们如何购物,引导他们如何过红绿灯,或是陪伴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的娱乐休闲等;
于社会而言,减少了人力成本,更高效的整合和利用了社会资源,提高了社会服务效果。比如,当我们的心智障碍人士处于危险中或需要帮助时那么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自动地与附近的社区服务站或派出所联系;或心智障碍人士也可以通过随身的设备联系最近的社区服务站,派出所;
如此的话,我们的心智障碍儿童也将有一个拥有不同色彩的生活。当然,我们也非常的清楚,要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靠心智障碍群体的家庭,更是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或才能从根本上、长远上解决问题。目前尽管前途茫茫,道路坎坷,也没有过相应的成功案例,但是人工智能却也不失为一个帮助心智障碍人群家庭解决未来难题的契机。这一契机或许能够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政府做出相应的决策,让社会大众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群体,进而改善心智障碍人士所在的社会环境。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两天在昆明盘龙区科普日上的智能机器人“小智”,希望未来向“小智”这样的机器人能早日运用到我们心智障碍人群的学习和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