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送教下乡,送教上门,一对一教学,个性化辅导,临猗县坚持不让任何一名重度残疾学生失学,为他们圆上学梦——36名学生36个课堂。
“郝老师、史老师,我好想你们呀……”近日,在距离临猗县城40公里的七级镇东北王村,当临猗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史晓兵、郝亚文一走进残疾学生小孙的家里,小孙就高兴地跑上去拥抱老师,迎接老师的到来。这是该校多年如一日送教上门的一个普通场景。教师送教上门,学生在家上课。一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这种特殊的教育温暖着残疾家庭,助力残疾孩子健康成长,给家庭带来了希望,为孩子带来未来。
不让任何一名适龄残疾学生失学,这是临猗县教育人的坚定信念和原则。近年来,该县针对农村失学残疾儿童的上学问题,开展全方位的筛查,一村一村、一户一户,逐一核实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数据,最后确定送教上门对象36人。几年来,教师们把课堂搬进重度残疾学生家里,为36个不能入校学习的孩子提供“一对一”送教上门服务,累计送教每年达4300多课时,让36名残疾孩子圆了上学梦。
村里常来的“陌生人”
“现在开始上课,先检查一下作业。字写得真不错。”在小孙家里,郝亚文开始了当天的课程。她首先进行了文化课的检查,针对孩子的写字功课进行面对面辅导,20分钟后,又给小孙上康复练习课,练习康复训练的“大动作”。小孙认真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训练时,还高兴地和老师说着自己的感受。小孙爸爸说,这是孩子最高兴的时刻,学校送教上门给孩子带来的变化很大。
“刚开始送教上门的时候,家长们都有些不配合,也不愿意让自家的事让邻里知道,过不了心里这个坎。有一段时间,村里人都不知道我们这些‘陌生人’是干啥的。”史晓兵告诉记者,孩子残疾,有的父母总是回避外界关注,不想让人知道,这种情况成为送教路上的一大障碍。现在不一样,看着孩子一次次的变化,家长们心态发生了变化,思想改变了,也开始配合学校的教学。
在经年累月的送教上门工作中,相比传授知识,高质量的陪伴和爱更重要。在送教上门的时间里,教师们不仅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更为他们穿衣穿鞋,和他们一起散步,一起看书、做康复训练,还经常会给他们带去一些小惊喜……几次送教过后,孩子们一看见老师,便满心欢喜地上前迎接,和老师分享他们喜欢的事情、喜欢的游戏,并邀请老师陪他们过生日。家长看着孩子在进步,心里分外高兴。这些在送教路上的艰辛和幸福,只有每个送教教师心里能感受到。
临猗县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开展送教上门的班级3个、学生36名、教师6名,学生以适龄中重度残疾为主,涵盖智力、精神、肢体等残疾类型,目前涉及临猗县11个乡镇36个行政村。
在送教上门的教育教学中,该校坚持“五送四有两必须两平台”的原则,“五送”即送知识、送康复、送生活技能、送温暖、送安全;“四有”即有组织、有记载、有考核、有档案;“两必须”即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必须实施“个别化”教学;“两平台”即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这些孩子们的身心状态明显好转,家长满意度显著提高,目前,已经有5名学生从送教班转入在校上学,从而接受更规范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送教送出质量送出温暖
送教送什么?怎样送好?在多年的送教路上,临猗县特殊教育学校不断探索提高送教上门的方法,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
“给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不仅要有耐心、爱心,还要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让孩子逐渐成长,让家长看在眼里、暖在心里。”负责送教工作多年的史晓兵对此深有感触。
史晓兵告诉记者,针对送教上门,县特殊教育学校制定了送教上门的工作手册,明确了严格的送教上门工作职责。不仅要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和康复指导,要对家长进行指导,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教育、康复方案,为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注重送教上门的有效性。
近年来,临猗县特殊教育学校保证每周一次定时定点送教上门,或者通过线上教学,保障学生的课时不少、功课不耽误。在送教下乡的过程中,该校边实践边总结经验,形成有效的送教上门策略。针对障碍类型不同的孩子,确定适合孩子的康复教育手段。
通过送教下乡,教师们的学习能力逐渐加强,应对各种不同障碍儿童的方法和策略逐渐丰富起来,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能力也在送教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同时,特殊儿童通过教师的面对面教育,认知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学校、家庭及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为特殊儿童以后的生活和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看着孩子一次次的变化,教师们感到欣慰,家长的配合一次比一次积极主动,也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给特殊儿童的成长培育了良好的环境。”2022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临猗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吴英会说,学生的变化非常明显,由原来的自卑、不愿意与人沟通,变成了自信、阳光,等着送教老师来为他们上课,和他们互动。孩子们通过康复训练,提高了感受能力和身心协调能力。
在送教学生小孙家,小孙爸爸高兴地说:“看到孩子一点一点地成长,我都抑制不住热泪盈眶。我们对孩子又充满了希望,愿意积极配合送教教师一起教育孩子、一起为孩子做康复,每次老师上完课,我和孩子一样,总舍不得老师离开。”
吴英会告诉记者,在送教下乡的过程中,学校坚持政策宣传和教育康复相结合,以实实在在的做法和效果得到群众的肯定,减少了对特殊儿童的偏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送教上门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送教上门使得中重度残疾儿童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通过教育让残疾儿童改善了残障程度,发展了自理与生活能力,从而获得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
临猗县特殊教育学校多年一直坚持送教下乡、送教上门,使得该县适龄中重度残疾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实现了孩子们的上学梦。该校通过送教下乡和送教上门,实现了特殊教育的全纳教育和“零拒绝”教育思想,让越来越多的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入了特殊教育学校,而有些轻微残疾的学生则进入了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
一直走在送教的路上
“送教上门,看似简简单单4个字,其实背后包含着沉甸甸的责任,包含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吴英会感慨地说,在送教的路上,一路艰辛,一路泪水,送教教师们以崇高的职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在为重度残疾学生送教的路上作出了人民教师的榜样。
“有这样一群‘折翼天使’,他们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进入学校就读,因为身体的原因,他们的生活不能自理,他们常年在农村不能离家,常年……他们是重度残疾儿童,他们同样需要爱的温暖和教育的阳光。”这是年轻的送教教师王琪写的下乡送教日记。
在特教学校,有一批像王琪一样的年轻教师,主动承担着送教下乡的任务,为重度残疾孩子送教上门,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到了时间,准时出发,准时开课,不让孩子耽误功课,让这些渴望教育的孩子感受到关爱,帮助这些“折翼天使”梦想花开,走向生活自理,走向社会。
“让每个特殊孩子更有尊严。”近几年来,该校在吴英会的带领下,为学生建立成长体系,突出立德树人,强化音体美教育,开展融合教育,重视家校共建。教师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我每天都为这些特教背后的故事所感动,为孩子们的成长所欣慰。这也激励着我们特教人不断探索前行。无论前面有多少困难,只有想到了孩子们的明天,听到孩子们一声‘老师,我想您’,一切困难都烟消云散。我们的送教上门要一直坚持走下去,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