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在新一批75名山东援青教育干部人才中,有一位既普通又特殊的教师——毛永宽。
说他普通,他只是75名援青教师中的一员,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辅导的过程;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是一名特教老师,面对的是一群身有残疾的孩子。当其他援青老师在网上开始自己的教学活动时,毛永宽老师却要拿起教材、背上背包,开始了他的送教之旅。
抵达海北州之前,为更高效地开展特殊教育帮扶工作,毛老师时刻与海北职校交流沟通,了解学校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对于学校所遇难题,进行细致分析、精心准备。
初次送教上门,毛老师就遇到了最尴尬的事情——语言不通。虽然学生和家长眼睛和心灵流露出来的热情和期待如此真挚,但无法用语言沟通,成为了毛老师送教上门的最大障碍。
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无法实施,所有的精心准备都化为泡影。面对一双双热切期盼的目光、家长热情的招待,毛老师暗下决心一定要主动学习方言,打破语言不通的障碍,不辜负学校的重托、学生与家长的信赖。
此外,还有让毛老师意想不到的事情是,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籍严重不符,所有学生因为身体原因都辍学在家,基本上都未接受过正常的学校教育,只有小学一年级甚至更低水平。
通过送教过程中的了解,毛老师还意识到地理特点、区域文化等也影响着教学方案的实施,这样就需要他抛却原有的教学观念,重新调整原有的课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专属于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初次送教上门结束后,毛老师陷入沉思,总结反思此次送教上门所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自我反思和与特校教师合作探究交流,总结出几点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送教上门前期由学校藏语教师辅助沟通交流;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与学校教师青海话、藏语的交流,同时进行汉语翻译,加强语言的学习;
②:送教上门中期由学校藏语教师从旁指导沟通交流;
③:送教上门后期自己独立完成沟通交流。目前语言的沟通交流卓有成效,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为了让这群特殊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实现学习的希望,毛老师根据孩子们残疾的特点(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自闭症、小儿麻痹症等),为孩子们制定“一生一案”康复计划,采用游戏、生活情境、任务分析法等最优策略对他们进行个性化教学。
从送教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独特需求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内容,编写个性化课程,满足送教学生的特殊需要。
在送教上门的过程中,毛老师始终坚持以爱心、耐心、恒心的送教理念坚守特教事业。
特殊儿童的成长,更依赖家长,也更需要有效的家庭教育。在送教过程中,毛老师发现特殊学生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①:大多数家长情绪复杂、心理压力较大,不能理智地接受子女的残疾;
②:在孩子的教育、康复方面所知甚少,不能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帮助指导;
③:与孩子沟通交流甚少,出现感情隔阂;
④:家庭主要照料者年纪较大,文化水平较低。
针对以上问题,在送教过程中,除了对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毛老师还与家长积极进行沟通,耐心细致的回答家长的疑问,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讲解,提高家长对特殊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家长们缓解情绪、调适压力。
同时,还利用特殊儿童一点一滴的进步,鼓励家长树立教育自信,积极配合,共同培养特殊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他多次对家长说,在康复训练的这条路上,家长并不是孤军奋战,他会和家长一起守护孩子,凝心聚力,携手并肩,静待花开。
在特教送教工作实践中,毛老师意识到,上门送教,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和康复的希望,更感受到了学校、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作为一名特教老师,送教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怀着特教人的初心和使命,带着一份信念和爱心,毛老师坚定地走在送教上门这条虽苦犹甜的道路上,把掌声送给孩子,把精彩留给孩子,把爱心献给孩子,把希望带给孩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贯彻落实海北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切实保障特殊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毛老师选择送教上门,为特殊儿童撑起了一片纯净的天空,让孩子的明眸只看见世界的美好,让孩子的耳朵只听见爱的声音。
毛老师以身践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抒写援青情怀,奉献山东援青力量,以爱和奉献谱写了鲁青一家亲的新篇章,诠释了特殊教育背负的责任和意义,让教育的温情温润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