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音节
一个连续性的较长的语音流,往往由两个以上的最小语音单位构成,其中在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自然的语音结构单位,就是音节。例如,不会说汉语的人,即使不懂(走马观花)这个成语的意义,但一定能听出四个能独立出来的语音结构体,这就是音节。一个音节至少由一个音位或音素组成,如英语里的不定冠词a[a]。但更多的是由两个以上的音位构成,如英语里的see、fat、汉语中的(学生)等等。一个音节可以由单纯的音质音位构成,如印欧语言里的音节,也可以由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构成,如汉语里的音节,每个音节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调位。
从听觉上感知一个音节是不难的,但要准确的划定出音节的界限,科学地描述其特点,并不容易。语音学界曾提出过多种判断音节的方法。古希腊人曾提出以元音的多少判断音节的“元音说”,如book为一个音节,table为两个音节。不过,这一提法有明显不妥,如英语的I(第一人称代词)由两个元音构成的[ai],但说它是两个音节显然不合适。丹麦著名语言学家叶斯泊森提出按照声音响度划分音节的“响度说”,将声音分成八级,一个语音流中,响度最高的是音节的中心,最低的就是音节的分界限。该提法因其响度级次划定上有较大的主观性等原因而难以操作。
目前语音学界认为较为科学的认识是“肌肉紧张度”说,该理论由前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院士提出。他经过试验,观测到音节形成与发音时肌肉紧张程度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松弛和紧张相互交替进行的,肌肉每紧张一次,就形成一个音节。按照肌肉紧张程度的变化,可以将整个过程分为渐强、最强、渐弱三个阶段。肌肉紧张的顶峰叫音峰,接着的减弱阶段到下一次渐强阶段之间叫音谷。如(电脑)这个语流,有两次紧张,为两个音节。/a/、/au/分别为两个音峰,前n和后n之间就是音谷。
从音节与音位类型(以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的关系上看,音节的构成形式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V、VC、CV、CVV、CVVV、CVC、C以及CCV、CCCV、VCC、VCCC等。当然,每一种语言,其具体的音节结构构成是不完全一样的,如英语等印欧语言里,很少有V、CVV、CVVV等形式,而汉语里很常见,如yǔ、gài、tiào,但汉语里没有英语里常见的复辅音构成的音节,如sport 、screw等。
复元音
一个音节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音连续组合起来构成的语音结构体叫复元音,例如普通话中的(买票)中前一个音节的韵母是由两个元音构成的二合复元音,后一个音节的韵母则是一个三合复元音。英语里的coup、kind里的/ou/、/ai/也是复元音。
复元音组成的结构体与由几个元音简单拼合除了不同,复元音是由两个以上的元音构成的一个结构整体,发音时只有一次紧张,如果独立出现,它就是一个音节,如普通话中的/iou/(由)、/uai/(歪)等等。几个简单相连的元音则不是一个整体,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成分,如/ai/记录的只能是“爱、挨”等单个音节,而/a55//i35/记录的只能是“阿姨”两个音节。从发音过程上看,复元音在发音时从前一个音素不间断低滑向后一个音素,其间的舌位高低以及唇形都逐渐改变,而简单相连的元音,音素间的发音成跳跃状,中间没有过渡音。
复辅音
一个音节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连续组合起来构成的语音结构体叫复辅音,如英语里的star[sta:]、bibliography[bibliÈ?gr«fi],德语里的schwer[Sve:r]等等。
复辅音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多个辅音之间结合很紧,形式和位置较为固定,多见于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中,如苗语石门坎话中的鼻音加同位塞音或擦音就很典型:/mp/、/mp’/、/nts/、/nts’/等等。另一种则更常见,如印欧语中的复辅音,它们结合得松散,位置也不固定,如上举英语、德语中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