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引言
学前特殊儿童是社会公正与教育公平首要关注的对象之一,学前特殊儿童在社会政策法规、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应给予优先发展,以最终促进教育起点公平与社会稳定发展。
目前在教育先行下的学前特殊教育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也同样出现一些问题,如学前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投入不足、管理体系统筹规划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中教育补偿的质量
学前特殊教育内容包含生态系统中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生态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应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与密不可分的,需要探究与选择适合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补偿模式与教育补偿活动中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中得以解决。通过有效的教育环境的设置与提供,使各类型教育机构中的教育补偿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与功效。
(一)创建适合学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多元补偿模式
当代特殊教育的发展进程已从隔离教育逐步迈进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不同教育理念背景的更替导致教育模式也随之变化。教育模式从宏观角度分为教育管理模式、教育安置模式与教育实践模式。
不同的教育教育管理、安置与实践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都会受到一定时空或其他因素的限制,使其发挥教育补偿作用的功能不尽相同。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民政部以及残联举办的各种类型教育管理机构中,依照相关机构所属省市的政策与经济运行方式,探索适合学前特殊机构或融合体制下的幼儿园相一致的管理方式。
适应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发展需要为前提,改变分散与无序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统一与高效的相关教育运作体制,从而有效促进专业康复机构与普通幼儿园之间的管理方式与运作模式的双向深度融合。
以隔离式的特殊儿童专业康复机构、特殊学校的学前班、社会福利院等,以及融合式的幼儿园、社区与家庭中的学前特殊儿童等两种方式的教育安置形式,致使不同教育安置模式下的教育补偿活动侧重点不同。
为学前特殊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补偿所需要的教育安置模式要根据儿童的特殊性与障碍的程度而进行,主体是以建立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安置模式为基础,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个别化需要而使轻度或发展程度较好的各类型特殊儿童进入融合幼儿园。
而程度较重的学前特殊儿童依然需要在医教结合的专业机构接受融合教育的教育安置模式结合的方式,即以家庭为中心配以其他相互合作式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安置模式存在,不能实现绝对的教育场域的融合为一体化形式
(二)力图探究教育补偿活动中适切的教学计划与方案
学前期教学计划与方案的设定对特殊儿童极为重要,制定适当的活动内容可以使知识与技能在学前关键期中有效得到发展,如果教学计划与方案的不合理,将导致学前特殊儿童失去宝贵教育补偿时间与机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教育补偿效果,甚至使学前特殊儿童形成负面厌学情绪与自卑情结。
在具体设计教学计划与方案时,应积极采用有效的学前特殊儿童能力评估,在多元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与教学方案的选取,有利于学前特殊儿童潜能的发挥与弱势的补偿,探究合理的教学计划与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案可以实现学前特殊儿童及家庭的最大利益,保障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生活质量。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应考虑到学前特殊儿童基本特征以外,还考虑到其个体的发展需要及兴趣。
(三)加强学前特殊教师专业发展建设
随着20世纪全纳教育理念的产生,学前特殊教育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也必然需要储备广泛与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正是由于学前特殊儿童作为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从而决定了学前特教教师专业同具特殊性。
幼儿教学理论与方法既符合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规律又不能满足与其所需要的全面发展,要求学前特教教师还需掌握与特殊儿童病理医学、康复训练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具备较强教学基本能力与组织应变能力。根据各种类型学前特殊儿童的独特性而制定相应的个别化教学计划,这也是学前特殊儿童以及学前特殊教育学科对其教师的特殊要求。
建设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使学前特教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更显迫切,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的成长与发展是提升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前提与保障。
1. 重视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就整体教育发展阶段而言,相对重视特殊教育的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阶段,而相对于学前特殊教育阶段曾出现在医学、康复学、心理学与社会福利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步转向教育领域的研究的起步较晚,学前特殊教育相对处于教育领域中边缘化。
由此导致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受到忽视,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有利于教师在整体专业生活中,习得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权与表现出专业道德素养等能力发展,从而进行终身学习的一种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补偿的关键不仅仅体现在经济项目等支持,更需要重视学前特殊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建设,提高与优化学前特殊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从高校入手增加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学科的设置,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中增设特殊教育的课程的学习,学前特教教师的知识分为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两部分的内容,应具备学前特殊教育学、心理学与学前特殊儿童病理学等通识性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各种类型学前特殊儿童的学科理论知识。
2. 不断提升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整体资质水平
从教师专业化整体发展而言,我国学前特教教师目前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差强人意,亟需培养高资质型的专业教师从事学前特殊教育实践工作,培养学前高资质的专业教师所包含的素质有:
教师面对教学任务所具备的多面的教学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多变的教学情境与高尚的道德修养等专业化的核心内容,以促进学前特殊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言语沟通能力以及广泛性发展的能力等。
学前特教教师不仅是单一的教育者,更是学前特殊儿童整体利益的维护者与决策者,需要融合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感统训练师、音乐治疗师、专业评估师以及家长等相关人员的教育康复建议而有针对性的构建符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计划,并且表现为一种极具系统性的收集、整理、提炼与协调等多维体系的教育工作者。
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资质水平,需要建立学前特殊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或建议在幼儿教师的资格准入的考核中,增加相关学前特殊教育的知识内容。并定期进行教师资格审查,对现有从事学前特教教师提供相应的职前职后培训,设置具体关于艺术、游戏、故事、情境等实践性教学课程的定期培训,强调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强化融合教育的理念等。
3. 逐步改善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社会地位与福利待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三十条“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指出,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为促进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良性发展,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以提高学前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福利待遇,保障学前特教教师的工作稳定与支撑评定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而导致的流动性强的现实问题。同步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师同等待遇,包括其享受国家给予特殊教育教师同等的特教津贴,给予学前特教教师政策倾斜以保证其工资水平以及社保津贴,改善其工作与生活条件。
学前特教教师的工作性质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慈善意义,固然教师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学前特教教师的社会与经济地位,以解决学前特教教师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实现以重视学前特教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其可持续性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活动的有效进行,促进学前特殊儿童能够在不断康复的前提下快乐成长与生活。
结语
前特教教师的工作性质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慈善意义,固然教师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学前特教教师的社会与经济地位,以解决学前特教教师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实现以重视学前特教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其可持续性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活动的有效进行,促进学前特殊儿童能够在不断康复的前提下快乐成长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