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当孩子慢慢长大,生活的需求告别了简单的吃喝拉撒、啼哭反应,一个我们将面临一生的问题就出现了: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最早接触和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或第一场所,父母是个体成长发展的第一任教师。从教育顺序来说,儿童接受的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榜样,社会信仰、规范、价值观等也是通过父母的“过滤”而影响孩子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时时处处都在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因此孩子的人格往往与父母十分相似。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影响儿童以后各层次的人际关系。
1、亲子关系是最简单的、亦是最复杂的关系
这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关系,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关系。怎样可以有好的亲子关系呢?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亲子关系也是一样,不好的亲子关系大体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缺乏对孩子成长规律的认知以及经验少
大部分的家长都是第一次当父母,经验不足。第一次为人父母,忽然有了一个孩子,很多的家长心里虽然很开心,但是肯定也会有焦虑,以后的生活里面要多出一个小家伙和自己一起生活,新奇又紧张,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真正的帮助孩子成长,也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耶鲁大学对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曾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研究。
发现孩子成长中的每一阶段,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色,比如:
3岁是培养创造力的一年,可以多鼓励孩子绘画、编故事、玩彩泥、做手工;
5岁是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孩子格外喜欢父母的陪伴与赞美;
6岁是孩子内心开始出现矛盾,开始叛逆的一年,父母需要给孩子更多的耐心
……
父母如果能抓住每个重要的时期,给到孩子足够的陪伴,孩子将来一定,非常优秀。然而正是认知以及经验的缺少,导致很多父母错过了最佳时间。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才意识到,这时只能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才能挽回些东西。
陪着不等于陪伴
很多父母虽然和孩子在一起,但是陪伴的质量却不高。
调查显示:除去孩子睡觉的时间以外,70% 以上的家长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仅有 4 个小时。而这 4 个小时中,有 40% 的时间家长都在机械地陪伴孩子,顾着自己玩手机或电脑游戏, 30% 的时间里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
随后,家长只会用剩下的将近半小时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不过,沟通交流多是以「教育」为主。这样的教育性陪伴不仅没有增进亲子心与心的距离,反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两者关系,让孩子和家长越来越疏远。
我们以为这样就是在“陪伴”孩子了,其实只是“陪着”。
所谓亲子陪伴不是单纯的带着孩子去到游戏的场所,然后看着孩子玩,自己在一旁玩手机。陪同不等于陪伴,管教也不等于陪伴。有的全职家长说,我整天都和他在一起,大事小事都管着,这不叫陪同吗?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在陪伴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陪伴时间是否专注和高质。
什么才是“高效的陪伴”?父母要保证基本的陪伴时间,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全心全意、倾情融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以需求为导向,为成长提供支持。
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不对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应该干什么,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听话就要挨批挨打,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是对儿童的不尊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家长采取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会使亲子关系变得僵硬。
另外,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干涉太多,要求苛刻;或者过度溺爱,造成孩子需求无度,却还认为是为孩子好,是对孩子的爱。可这种错位的“爱”,孩子无法感受,也不愿接受,再加上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很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父母自我认知不足
当下整个社会都是快节奏的,无论是物价的提升、相互的攀比,还是享受主义,我们每个人似乎忘记了生命的意义。在这样巨大的齿轮运转中,我们每日不停的奔波,似乎在完成生命,而不是活出生命的意义,包括养育孩子。孩子的出生,好像是到了某一个时间段的任务,很小的时候交给老人看,大点交给托儿所或者幼儿园,再大点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
我们来不及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又怎么能理解另一个小生命来到世界的意义呢?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已。当两个生命没有灵魂的交集,自然而然关系上会存在远离。
2、怎样可以提升亲子关系呢?
好的亲子关系并不需要你天天陪着孩子,你只需要定期选择一个时间段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就好。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
到大自然里玩游戏。
和孩子在自然里玩,可以疗愈自己、放松身心!
为什么是到大自然里玩游戏呢?很多时候我们和孩子很难在家里玩游戏,这和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关系。
每天的工作消耗了我们大部分精力,回到家已经筋疲力尽,只想清净一些,可是孩子却缠着我们和他玩游戏,疲惫不已的我们不免开始烦躁,或者对他们的要求置之不理,或者冷漠的回绝,让他们自己玩。
而我们到大自然里去就不一样了,大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场所。
蒋勋曾在《品味四讲》中写道:大自然真的可以治疗我们的,可以让我们整个繁忙的心情放松,找回自己。林语堂也在《生活的艺术》中提及: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
比起在高楼耸立的城市,还有什么比走进城市更容易让我们提升幸福?在自然里一草一木一花中,我们身心放松,充满喜悦,也就更加愿意和孩子一起玩。自然的场所,是任何其他场地都无法提供的放松。
和孩子在自然里玩,亲子关系变成了玩伴关系
玩伴关系就是孩子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孩子变得更加自然,父母不再是以前“高高在上”的,孩子也可以“没大没小”,孩子可以主宰活动的进程,在游戏中感到快乐,有趣,愉快。
大自然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自然元素,比如树叶、沙子、水、泥巴等,孩子们很自然的就会玩起来,并不需要我们刻意的教给他什么,我们只需要与他一起玩耍就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亲子间的交流更加自然和顺畅,我们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投入到一场游戏中,更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距离也会在互动中越来越近。
在整个与孩子在自然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在感受到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的同时,也自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关爱。这些自然小游戏也会增加父母和孩子们之间的默契度,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增进孩子对大人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和孩子在自然里玩,可以更真实的了解孩子
大自然是孩子天然的游戏场,也是孩子各项能力锻炼的最好场所。
比如好奇心,好奇心是推动孩子获得知识、提升本领的重要动力。保持孩子好奇心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带孩子到自然里去。孩子天生就充满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大自然则给了孩子无限的好奇之源,探索之事。如:鲜花盛开、雷电交加、雨、雪天等自然景观不仅会给孩子心灵上的陶冶,更能唤起孩子们对大自然中的一些现象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在自然里游戏可以反映孩子很多这方面的能力,在游戏中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的天赋与兴趣,认识到了之后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除此之外还能够发现孩子的性格。比如对待花草虫兽的态度、遇到困难的处理方式等。这些都能够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从而引导教育,针对性的改善亲子关系。
3、家长在陪伴孩子自然游戏时怎么做?
尊重孩子
对于大人来说,游戏就是休闲,或许不值得投以重视,而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的工作,而且他们对这个工作充满热情。所以对于每一个孩子玩耍的事情,我们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干预或者阻止。比如当孩子不按照大人的要求玩或者把玩具弄乱,衣服弄脏的时候,就失去了耐心,变得怒气冲冲。这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变的抵触,远离大人。
成为孩子的玩伴,做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
陪伴不是让大人就看着孩子在自然里玩游戏,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进入游戏之中,用心陪伴孩子游戏,不是表面工作。同时与孩子在游戏过程做好引导与支持,帮助孩子发展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力及创造能力等。
与孩子在游戏中沟通
家长们在和孩子玩耍互动的时候也可以多和孩子们交流,多多称赞和表扬孩子,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也可以让孩子们愉快的放松心情。
另外,在家庭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游戏是孩子和成人沟通的桥梁,因为孩子不具备大人的知识储备和阅历,很多知识和道理他们没办法直接消化,这就需要游戏来做辅助。同时,也能让大人更加理解孩子,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保持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
我们大人已经习惯了答案,却忽略了获得答案的过程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我们习惯了给孩子答案,却忽略了孩子需要的是探索。蕾切尔.卡森在《惊奇之心》说:“我由衷地相信,对于孩子和想要引导孩子的父母来说,感知远比认知重要得多, 或者说“知道”的重要性还不及“感受”的一半。如果客观事实是日后生产出知识和智慧的种子,那么情感和感受就是种子赖以生长的沃土,而儿童时代的早期是土壤的准备时期。”
与孩子玩游戏,对于大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与其花很长时间对着孩子大吼大叫,批评或呵责,倒不如花一些时间来和孩子做游戏。在游戏中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既获得了乐趣,也加深了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虽然这需要花费时间和耐心,但是与我们生气发怒的时间相比,这些付出是值得的。
自然游戏力不是给大人们增加压力,其实是要解放我们自己。每一位大人都是个大玩家,都曾是孩子,拥有着孩子般的快乐。只是生活和生存的压力,让我们不再有玩的时间和玩的心情,但不代表我们不会玩了。我们也和孩子一样拥有着天生的自然游戏力,再次打开自然游戏力之门的钥匙,则是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