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多动症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其患病率一般报道为3%-5%,男女比例为4-9:1。
这次疫情对人类的打击之大,超乎想象。原有的生活习惯正被改变。戴口罩、测体温、做检测似乎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须。
作为家长,除了延续原有的教育教养模式与内容之外,我们有没有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新增一些生活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呢?
其实,让孩子学会接受这些新的生活习惯并不复杂。
比方戴口罩。
有时候,我们在家提醒孩子,孩子不容易做到。而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指着身边的行人和大街上各式的宣传图文进行讲解和要求时,孩子的执行能力会相对增强不少。
疫情初期,不论我们在家如何训练,只要带孩子出门,多贵的口罩给她戴上,没多久她就会摘下来扔掉,我们连尸体都找不到。而在超市这样密闭的空间里,她根本就不允许我们让口罩接触到她的口鼻。
怎么办呢?
用她喜欢的玩具,例如手机进行强化。每次出门,我们都会指着铺天盖地的宣传图文和身边的往来行人告诉孩子——必须戴口罩!口罩戴好了,才可以玩手机!在条件设置完成后,再教孩子认识口罩的正反面,把口罩戴好遮住口鼻。当孩子按要求做到了,我们会立即奖励孩子玩5分钟手机。当孩子摘下口罩,我们会第一时间教她正确佩戴,再利用强化物延长孩子佩戴的时间。像这样坚持几天下来,孩子对口罩的耐受程度就越来越高,不再把口罩随地乱扔了。
而对于口罩的保管,我们也进行了要求。刚开始,孩子感觉憋闷,就会摘下口罩团成一团,放进自己的口袋。再后来,我们还是利用强化物教她把口罩折叠整齐装进干净的食品袋,再放进口袋,她居然做得很好。到后期,每当出门她就嚷嚷“戴口罩”。而去一些空间密闭的场所,她都会把自己的口鼻遮掩得严严实实,不再随意露出鼻子。两个月下来,通过在家不断地要求、强调和强化训练,孩子自觉佩戴口罩的意愿和行为习惯就逐步养成了。
测体温也是疫情以来的一个常规项目。
刚开始小区实施体温测量时,我非常明显地感觉孩子与其他正常孩子之间的差距。正常的孩子,哪怕只有两三岁,面对测温枪都无比坦然和大方,主动伸出手腕或者撩起头发。而我的孩子则表现出无比的恐惧,测温枪不可以靠近脑门或者手腕,一旦超过了她认可的距离,不安的表情,逃避的动作,甚至抗拒的推搡就马上出现。总之,就这一个小动作,就能一眼让人看出孩子的特殊。
于是,我找出巧虎看医生的视频反复播放给孩子看,边看边讲解。同时再拿出各种形状的物品替代测温枪,边接近孩子的额头和手腕,边告诉她“现在要用测温枪开始给你量体温了”,每天坚持练习几次之后,等到出门和进小区之前再告诉孩子“待会叔叔阿姨要用测温枪测量你的体温,需要你乖乖的,不可以乱动……”。
慢慢地,孩子不再惧怕测温。走到测温点,也能主动伸出手腕,静静等待工作人员的检测,跟正常孩子毫无二致。
这次疫情,我们虽然不是密切接触者和疑似病例,但也都接受了核酸检测。
检测之初,我比较担心孩子能否配合。在检疫人员尚未登门时,我通过网络查询了核酸检测的基本程序。还是用手机作为强化物,进行事先演练。
我让孩子长大嘴巴,发出“啊”声,然后拿出一只筷子伸进孩子的口腔,并且故意伸入到孩子的舌根处,让孩子产生呕吐的条件反射,然后告诉她“一会有叔叔阿姨会这样做,不会痛。你要乖乖的,不能动,叔叔阿姨做完了,妈妈就给你玩手机”。
“好!”孩子满口答应。
等到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上门,给我们进行检测,因为主要流程我们事先有进行演练,孩子的配合度相当高,非常顺利就完成了咽试子标本检测的取样工作。孩子突出的表现还受到医护人员同声夸赞。
新冠肺炎估计还将与我们共存至少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做好个人防护将是一项重点工作。我们孩子的认知能力的不强,适应性也不足。不过没关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我们把工作做在前头,多强化,多训练,多宣讲,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细致演练,多次重复,孩子接受这些新的行为习惯就不会是个大问题。